王沁心
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说过:真正的课程在哪里?真正的课程发生在课堂,发生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只有当“课程”、“课堂”、“教学”三者融为一体的时候,课程才具有真实意义。现代课程观应该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学得如何?教师的讲应该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意识,以专业的视角实现课程形态的二次转换。
一、激疑借力,彰显智性
学贵有疑。宋代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赞可夫认为: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这就是重要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爱问,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教学走向课程。教学 《船长》一课,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哈尔威船长真的没有逃生的希望吗? 如果有,他为什么不选择生的希望?”教师面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展开讨论。
学生1: 哈尔威船长一定来不及逃生了,一是时间不够,二是他心里就是想着把其他人救走,没想到自己。
学生2: 我也认为他是没时间逃生,如果有,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不是有句话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 他可以再造船,再做船长的。
学生3: 我听爸爸说过, 船长的职责是船在,人在。
学生4: 文中写到 “轮船在慢慢下沉”,从 “慢慢”这个词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应该能获救的,但他选择了与船共存亡,说明他太爱自己的船了,爱它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学生5: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从 “忠于职守”这个词能看出他一生都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他要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教师顺时而导,亮出观点:感谢这个爱提问的男生,能用批判的眼光怀疑课文。也感谢这些爱发表观点的学生,能联系课文中的词句再现哈尔威船长的味道形象。《船长》是 19世纪法国文学家雨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注重故事情节,并不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文中着力打造船长忠于职守的形象,所以结尾以船长与船共存亡,以这样悲壮的结局更能衬托船长恪尽职守这一高大形象。
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语文教育,就是要把生命赋予每一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创造的言说者,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智慧,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只有当教师走进了文本,寻找到文本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结合点,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学会独立思考,还原文本,体现自己智性的文本解读,实现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的贯通。
二、辩中求真,追求理性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有着惊人的学习本能,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孩子们常常给我好的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话了,也不大有错误”。在教学中,整合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实现课程的动态生成。
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我引导孩子品味游侠的傲然,孩子们有滋有味地读着,想象着游侠的英勇和无畏,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正当此时,一位同学小手高举,“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最后一句中的‘走字用得不够准确。”听到他的疑问,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不一会儿,教室沸腾起来,赞成、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见此景,我果断调整了教学环节,以“‘走字到底好不好?”为题发起辩论,生成了如下精彩。
反方1:我觉得“走”字不恰当,既然是欢跃,那黑甲虫家族一定是很兴奋的,“走”字不能突出他们的高兴之情,如果换成“跳”字更好!
正方2:我觉得“走”字用得好,书上这样写道: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然傲然的走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游侠这样劳累,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村落,哪还有气力“跳”呢?走比较合适。
反方2:我反对你的说法。这样一个“傲然”的游侠,走路是“左冲右撞”,回到村落受到“英雄”般的接待,自然很神气,如果我是它,一定会大摇大摆、昂首挺胸“跨”进洞穴。
正方3:同学们请注意,游侠闯荡江湖一定有很多传奇见闻,他们之所以“走”着回洞穴,他们一定是在享受人们的祝贺与羡慕。……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路径是不确定的,试图预设路径并掌控路径的行走,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想方法生成各种问题,巧设疑点,鼓励学生展开辩论,以诱发思维动机,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探索问题、争辩疑点的积极、主动思维中向纵深发展。
三、自得而为,追求内生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曾指出:学习是一种“内生性”的智力活动,不能通过外部的给予或灌输,而要依靠“自得”来达成。来自外部的启发诱导,也必须通过自身的“内化”,才能真正习得。
有一位教师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棘手问题,没有刻意回避,既结合了课文特定的语境,深化了对课文主旨和内涵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思维的提升,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扎根于学生的“内需”,促其“自得”、实现“内生”。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变革的体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课程、教学、课堂”趨于整合乃至融为一体的时候,课程的意义之花才会真正绽放。教学中,教师必须置身于“课程教学”语境中,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将课堂视为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