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璀
最近几年,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也一如既往: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鉴赏,评价。
然而,各地各校考生的答题情况却很不乐观,得分率很低。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学生不会鉴赏诗歌,关键点在于“读不懂”诗歌。“读不懂”诗歌,“鉴赏,评价”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知,“读不懂”是我们掌握诗歌精神实质、把握作者情感、分析表现技巧最大的障碍。
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诗歌呢?
作者将主要从诗歌字句的省减与倒置,意象的留白与跳转,情感的丰富与复杂三个方面来谈,希望对学生备考和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一、诗歌字句的省减与倒置
杜甫在《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子,照字面意思,似有故弄玄虚的显摆之意,使人很难“读懂”。但是细究之下,我们把倒置的语序翻转过来,改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一来,诗歌就好懂了,容易理解了。因为这首诗是杜甫在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碧梧也不是一般的梧桐,他需要把这两个词调整到句首。这既有平仄的考虑,也有诗歌创作技巧上的强化与推敲。
二、意象的留白与跳转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杜甫的《春末怀李白》中间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間,就出现了意象的留白与跳转,由对李白诗作的清新俊逸的赞美转入到渭北的春之绿树和江东的日暮残云的描写。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写景,而是用定格化的图景抒写两人天各一方的遥相思念。这四句诗的“味道”需要全靠读者的想象来连缀、补充,才能完成对诗歌的鉴与赏、审美与玩味,而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凝固起来。
三、情感的丰富与复杂
古人鉴赏评价诗歌讲究披文入情、知人论世,如果一首诗是一棵树的话,那么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从纷枝披叶到挖树剖根的一个过程。下面我们以2017年全国1卷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为例来谈一谈。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在E项中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这是用诗句的字面意思直接代替了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挖掘。欧阳修此处所要表达的与其说是字面意思,还不如说是他面对国家抡才大典的喜悦之情,以及自己不顾体弱多病也要尽心尽力为朝廷选才的决心,还有对各位同仁的殷殷期许。全诗透露出的是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情感,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一种细微而复杂的感情,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
我们再来看一首:
《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个女子为什么要停船?她为什么要问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家住哪里?她为什么要作自我介绍?她为什么要和对方攀“同乡”的关系?
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推测这些问题的含义,不正是她对这位男子的倾慕和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才使得她敢于逾越封建礼教,主动大胆地追求爱情?她的主动自我介绍,不正是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心么?表面上看是家常之话,然而这些话写的很含蓄,意在言外,话中有话,又很切合人物的身份,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举止,从而可以看出她的性格。
林依晨说:“我要用生命去演戏,演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读诗的过程其实也一样。有的学生做题做得多了,在总结经验的时候说,首先要看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女性,多半表达的是爱情相思,是男性,再看他是得志还是不得志,得志多半表达是建功立业、忠于国事的情怀,不得志表达的多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对故乡山川的思念、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这种方式虽然粗泛、武断,可也简单、有效。
在如何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消除鉴赏诗歌的障碍方面,作者主要从诗歌字句的省减与倒置,意象的留白与跳转,情感的丰富与复杂三个方面来谈,但说得再多,也是挂一漏万。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付出精力,去多读诗,多读好诗,才能够真正“读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