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
“问题生”是在他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徘徊、滚打、自我折磨、折磨别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拨开他们迷惑不解、苦恼不已的云雾时,为他们架设一条“上进”的阶梯。
我的经历
刚任教这个班语文没多久。有个星期一的早上,小组长跑过来告诉我说,都一个多星期了,第一课的那三个自然段,崇森还是不会背。
我听后把崇森单独叫到办公室,问他能不能背,他慢腾腾地张开了嘴,愁眉苦脸地背了两三句就卡住了,然后低着头,怯怯地说:”老师……我……我不会背……”我说:“那你读一遍给老师听听。”他迟疑了一下,细声细语地读了起来,可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添字就是漏字,很不流畅,一听就知道他很少读或根本就没怎么去读。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对他说:“你大概读得很少,先在这里试着练读十分钟,再读给老师听!”于是,他就坐在我的身边练了起来……
十分钟后,他再次读给我听。这次比原来好了些,我及时地肯定了他小小的进步:“不错!你看,只要多读多练,你也同样可以读得好起来。现在只有十分钟,要是你以后都能坚持,肯定会越来越好。”
听了我的这句话,他有些高兴了,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不过,你要告诉老师,你什么时候能背第一个自然段给老师听呢?”我看着他,等着他的回答,他犹豫着没出声。我感觉他在担心着什么,我语气肯定地说:“这次由你来定时间!”他又沉默了片刻,见我满脸真诚,终于说出了口:“下个星期一。”我说:“行,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
到了下个星期一早上,崇森早早就来找我了。他果真顺利地背了第一个自然段,我拍着他的肩膀表扬他:“很好!虽然只有一小段,但你说到做到,老师也同样佩服!”他憨笑着,搓着双手,有些不好意思。正当我想问他后两个自然段什么时候背时,他竟然主动地对我说:“老师,还有两个自然段我已经试着背了,因为有些长,还不太熟,我再过两天背给您听,行吗?”我微笑着点点头。
两天后,他分两次又顺利地把剩下的自然段给背了下来。我欣慰地说:“你的任务完成了,祝贺你!”
又过了一天,在一节自学课上,我对全班说:“现在,老师要指名几个同学背第一课的三个自然段,请举手。”话音刚落,有些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我叫了几个同学背了之后,一直在等着崇森,希望他也能举手,但他没有。看他的眼神好像在犹豫着。于是,我又说:“刚才老师是叫举手的,接下来也要叫没举手的!”我又叫了几个有把握背成功的同学,然后叫到了崇森。崇森有些紧张,但他看到我信任的目光后,很快就背了下来。这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意外,他們都有些吃惊,因为他们觉得崇森连朗读都成问题,更别提背了。
此时,有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崇森满脸泛着红光,那双纯真的眼睛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我的思考
生活中,总会有崇森这样的学生,不爱学习、基础差等。由于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教师的“批评”已是“家常便饭”。从现实的很多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大都不会因为教师的“批评”而改变。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成功”的体验。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把反反复复的抑制性“批评”转化成能让“问题生”有“路”可走的引导,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可操作的“行动”中摘到“成功的桃子”。在上面的事例中,我淡化乃至隐匿了“批评”,以退为进,让崇森有了明确方向:先练习读课文,再由他自己来决定分几次背诵,然后还不露声色地设置机会让他在班级上背诵,以获得同学对他的赞许和肯定。我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他架设可攀登的“上进”的阶梯,使他在我的“优惠政策”下真实地体验到自己的点滴收获,真切地感受到我对他的信任和爱护。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建立在同“问题生”沟通、商量的基础上,教师既不能以所谓的“师道尊严”来强迫,也不能过于崇尚或曲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而放纵他们,致使教师的“主导”只剩下形式上的“交流”,丢失了对学生行为上恰如其分的限制和“把舵”。我觉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应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努力以求达到师生心灵的碰撞,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亲其师、信其道”,让他们诚心诚意地接纳和配合教师定下的计划。像崇森后来主动跟我提出,两天后再背后两个自然段,便能看出他思想上的变化:他对我的态度,已不是“问题生”普遍存在的那样得过且过和自由散漫了。也就是说,学生的自尊自爱很多时候是要教师去培养和维护的。教师尊重他,他才会尊重教师,他才能学会自尊。当学生自己尊重自己时,才会真正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最后,我觉得学生的某些问题表面上看似是“学生”的问题,实质上可能也是“教师”的问题。当学生固执、叛逆、不听话、不尊重教师和顶撞教师时,我们不妨看看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时是不是“专制”和“霸权”了;是不是尊重学生了;是不是只顾自己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而忽视或不屑去真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了。常常有些教师说某些学生“屡教不改”,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时,难道教师“屡教”的“教”就没有存在问题吗?
其实,“问题生”是在他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徘徊、滚打、自我折磨、折磨别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呵斥,甚至惩罚,而应该有意识地多采用积极有效的做法,那就是在拨开他们迷惑不解、苦恼不已的云雾时,为他们架设一条“上进”的阶梯,让他们有“方向”可“走”——这是最为关键的。要知道,很少有学生是故意出“问题”的,即便是“故意”,他们也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教师更有必要去思考它分析它破解它,如果忽略了这点,那所谓的教育最多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摆设”。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