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9-08-13 09:38马震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青海经济发展

马震

摘要:青海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省份,其经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偏重开发优势的自然资源,这当然有比较充分的理由: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扶持和其自身经济战略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青海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朝向更加积极健康。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战略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历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试图给青海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青海;经济发展;战略演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由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序幕,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起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就以此时间作为分界点来梳理青海经济发展演进过程。

一、青海经济发展历程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省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农牧业发展结构,逐渐加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在国家投资支持下,陆续开始发展食品、皮毛加工等轻工业和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前期,受建立独立地方工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三线建设影响,相继迁入和新建了一批机械、化工、军工等工业企业”。[1]通过施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改革开放前夕,青海省的工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已接近了半数。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这段时间,青海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青海位于我国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人力等各种条件都受到很大限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另外,多山地高原、地形復杂的地势特点,不仅对交通造成很大阻碍,而且造成农业发展种植种类单一。青海省地形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分布情况:复杂的地貌地形使人们无法大面积聚集在一处,造成了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从而削弱了人口生产力。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和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牧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落后发展状态,第一产业基础脆弱单薄,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单薄脆弱的结构会影响到轻工业发展,最终第二产业发展会受限。另外,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特别是农牧业还未形成这种“生态环保”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的情况。长此以往,不利于第一产业良性发展。总体来说,“这一阶段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成熟,处于简单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发展阶段”,[2]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时期青海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还未发挥出来。

(二)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青海省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发挥其优势,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重点项目,并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和重组,逐步提高了工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针对中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青海作为中西部地区省份,在中央的政策方针、资金、人才技术等大力扶持下,经济迅速腾飞,实现迅猛发展。

当然,这一时期,青海经济发展依旧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城乡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过低。虽然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种植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农业机械化,但是畜牧业仍以人工放养为主,乡村居民大部分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第一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提高非常有限。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出现了以服务、金融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由于城市居民大多从事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三产业又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3]因此,城市居民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会比较高。长此以往,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会逐渐拉大,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速度永远高于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速度,城乡发展失衡。第二,交通运输仍是制约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青海地处我国内陆深处,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可供运输的航运路线。青海省的机场主要以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为主,空运并不发达,旅客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都维持在低水平。另外,青海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公路建设和运输较东部地区甚至是一些中西部其他省份比较落后。第三,“基础产业比较脆弱,第二产业不合理存量较大。”[4]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和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依赖性,仍处于较传统阶段。大量的农业产品需要依靠省外运输,这必然会造成农产品价格增高,长此以往,会加重青海省的财政负担,进而影响其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二产业的不合理存量就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转化,但该阶段的第二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产业转向困难。

总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这一时间段,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仍然主要依靠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这一时期,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不同程度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跟同时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滞后性。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展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以此为时间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这也为青海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目标和道路。[5]为此,青海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精神讲话,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八大以来,青海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从单一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模式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大批基础设施相继完成,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青海迈入高铁时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深化与青海省的帮扶与合作力度。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业,通过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茶卡盐湖等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拉动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依托青海丰富的生物、森林、水利等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和农业帮扶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仓储运输、邮政、批发零售、餐饮、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渐发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的迅速发展腾飞并不能掩盖青海发展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较为发达的城市和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相对落后的农村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分化对立仍然存在,城乡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经济差距;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均衡,西宁和其他自治州、市之间的差距依旧比较明显;尽管青海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在中西部地区也处于落后地位。

二、青海经济发展历程演进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青海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省份走向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繁荣的新型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进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步伐从未停歇。新中国成立70年,青海经济发展演进及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下文对其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青海的产业布局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处于优势地位的第一、第二产业虽然在青海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但其科技含量较低,在同行业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相对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使青海区域内三大产业比重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各区域间实现优势互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农业从传统型向高端型农业转变,淘汰劣质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青海已经形成一条绿色产业,形成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架构的绿色发展方式。[6]在工业领域,青海省逐步改变以往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模式,继而转变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优势特色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服务、餐饮、旅游等一批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是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绝对海拔相差5000多米。青海的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日照时间比较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寒冷。青海省旅游业资源非常丰富,虽然青海身處祖国内陆,受交通、地势、海拔等影响,会对旅游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正是由于青海所处的位置及其复杂的地势地形,才给其带来了独特的山地高原地貌和高原气候,也带来独特的旅游资源。

青海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珍稀动植物、自然资源、地貌等方面,青海作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价值。近几年,青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于明朝时期的塔尔寺、蜿蜒雄伟的昆仑山、被誉为“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等景点,凭借其各自的魅力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打卡地。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便利,人们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前注重美食、增长见识到如今慰藉心灵、感受山水,从以前的走马观花到如今的体验式旅游,旅游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旅游地点和旅游方式的转变。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生态旅游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也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旅游活动。[7]由于青海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资源为主,青海应以“生态旅游”这一旅游模式发展旅游业。政府、企业、生态保护区等有关单位要加大对旅游的管理。在旅游开发、建设、后期保障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和地方法规,健全对保护区和旅游景区的设备设施、旅游体验、旅游环境等综合体系的评价,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和人才管理队伍建设。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大力培养人才,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引进人才,打造完备的人才队伍,为青海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要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在吸引人才方面。青海作为我国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如何把人才引进青海,就需要有优于其他地区的福利政策和发展前景。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拿出自己最大的诚意,尽可能地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最大的福利政策,可以在晋升、住房保障、薪资、节假日福利或者其他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加强学校教育,更要加强社会教育。在教育方面,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对位于山区、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地区的学生尽可能实现集中统一寄宿制教学,避免由于交通不便等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对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要尽可能地结合该民族的语言实行双语教学,实现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在高校教育培养中,更要做到结合青海省情进行教学,创造条件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增长见识,并尽可能让学生深入青海各地进行实践调研,留住人才。在社会教育方面,尤其要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教学培养,农业和牧业虽然是青海的基础产业,但技术比较落后,农牧民知识技能水平还不高,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农牧民对该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助于青海第一产业向高端农业和畜牧业转型迈进。最后,在激励人才方面。要建立奖惩分明制度,这有助于激发人才的潜能,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可以最大限度挖掘人才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过失。奖惩制度实施到位,能够更好地挖掘出能力出众、做事高效的优秀人才。机关或是企业可以根据人才具体工作表现及时采取奖惩措施,尤其是通过奖励优秀者,起到激励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省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较大幅度提高。

三、结语

纵观70年青海经济发展进程,青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贫瘠凄凉的贫寒之地,一步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各级机关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中一步步走向了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安康、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境况。70年来,青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带动支持下,实现了经济腾飞跨越。70年间,青海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在此时间节点上,青海面临着更多发展机遇和希望,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机遇意味着新挑战,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面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青海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注释:

[1]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青海日报,2019-09-11(008)。

[2]李明,刘同德.基于政府主导视角的青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8,(05):125-130。

[3]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J].青海科技,2018,25(04):2。

[4]孙发平,杨军.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青海的实践经验[J].青海党的生活,2018,(08):15-19。

[5]于生妍.拥抱新时代,建设新青海[J].青海党的生活,2018,(02):14-15。

[6]刘进军,罗哲.西北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证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05):78-90。

[7]张义霞.浅析青海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2017,(26):30-31。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青海经济发展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