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卫
摘 要: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美术是基础的艺术学科,其具有比较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愈发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构建一个自主性课堂已经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基于此,主要分析小学美术自主性课堂的构建方法,并探讨其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自主性;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自主意识正在渐渐发展,只是他们的自律性比较差,在认知能力方面也比较薄弱,对学习也缺乏很明确的目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构建自主性课堂,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小学美术自主性课堂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其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要求美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所顿悟,有所思考,甚至学会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观察能力辅助下,画出更理想的美术作品。
比如在“各种族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各种族的人的服装、外貌特征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建立起相应的文件夹。通过不同文件夹之中内容的互相对比,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鲜明地了解到每个种族的人都存在不同的特征。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突显出自主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比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个种族的人来进行观察,调动其观察兴趣,有利于学生走进课堂交流与讨论的环节,构建一个具有互动性的自主性课堂[1]。
(二)开展小组探究教学
小组探究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的力量,共同达到小组的探究目的。比如在“色彩的明度渐变”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调配知识,并掌握明度渐变的绘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讓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充分利用新学的绘画技巧,创作各自的作品。小组在内部要对色彩的明度渐变进行分析,找出小组最优秀的作品,然后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最终要评出色彩最漂亮的作品、最具有个性的作品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良好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创作积极性,也参与到组内的交流中去,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三)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知识,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自主性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2]。比如在“水墨花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使用作画工具,画出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在这一任务驱动下,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水墨画中鸟儿的绘画技巧。比如在水墨画中,哪些地方需要加上浓墨,起到渲染的作用;哪些地方需要用淡墨;哪些地方要表现出一定的深浅变化。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可知鸟儿的外部轮廓能够采用浓墨进行勾勒,而鸟儿的尖嘴则可使用淡墨来进行描绘,即要用浓墨细线来进行勾画。对于鸟儿的羽毛部分,在描绘时,要注重水墨的深浅变化。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突显了应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构建自主性课堂,促进美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设小学美术自主性课堂的实践意义
在构建自主性的美术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达到目的。而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这一自主性美术课堂的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践意义可以体现在:
首先,创设美术自主性课堂,可以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这一学习氛围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尤其是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会发挥其教学工作积极性,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其次,创设美术自主性课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当前不少小学美术课堂存在低效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如今在自主性课堂中,这一问题会被消除。而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兴趣驱动下,可以发挥主动性,提高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
最后,创设美术自主性课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动学习习惯,这显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并不高。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自主性的美术课堂,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做好构建自主性课堂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芳.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203-204.
[2]宋刚.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小学美术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74.
[3]陆玉佩.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6):118.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