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莉芳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原本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下我国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思政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我国于2016年秋开始采用道德与法治,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该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经过不断研究,力求能够有助于核心素养。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在进步中,也在改变人们对青少年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诉求。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研究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那么公民的需要又是什么?我国在2016年秋为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初中群体中正式应用道德与法治最新教材。新教材有其特点与优势所在,其与旧版本教材比较,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也体现出国内现在以核心素养为大的背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首要变革项目的要求,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下面笔者将针对如何学生核心素养提出几点策略,以供交流。
一、明确学生所处层次
道德与法治相较其他学科来说,属于不易量化的要素。该课程的学生层次不应该单纯以分数进行衡量,而是需要从唯独、水平以及层级等方面进行划分,以此展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波折。不同阶段的划分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理论支撑,不同层级之间差异也应该保持一致,并且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高层次中。
二、集中社会可用力量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体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培养该课程学生的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上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尽可能开发社会力量,发挥其作用。例如,可以加强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寻求社会与企业项目基金的辅助,让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活动可以通过不断地宣传,传递该课程的内涵。学校加大社会可用力量的调动力度,借助课程优点和社会机构合作,可以确保社会力量被最大化挖掘。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馆、博物馆以及红色基地等都成为学生该课程实践的基地。因为不同历史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开展认为人文情怀更加浓厚,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在培养其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公民意识等素养的同时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生活化、再加工。
三、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强调了教学水平规范化的要求,从评价方式方面也应该进行优化,真正落实贯彻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下:(1)评价尺度方面有描述性的具体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非仅仅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标准答案。评价尺度包含条件规范、达标程度与预期目标等;(2)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评价,还可以采取问卷或实践的方式开展调查,以求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3)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多角度考虑,进而使得评价更加立体。
四、提升学科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了研究人员是探索的一分子,一线教师也是落实的主力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最为亲近,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与学生沟通中的各种问题,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内化。所以,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实践方面,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学习力度,调动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将为人师表的观念深植于心。学校也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给教师提供更多资源进行教学,丰富其实践经验。
五、渗透职业规划理念
职业需求是很多国家或机构组织构建核心要素框架时重要的出发点,最新出台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大到宏观区域的教材规划小到学校的校本课程探索,都可以根据学科特色与学生平日社会实践和自身感兴趣的职业技能进行简要介绍。例如正确渗透道德与法治科目相关的真实工作情况等,如教育者、国家公务员、法律从业者等职业概况。配合教材的更新,教师课上课下的引导,学生可以对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初步认识,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步伐并完善了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认识。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针对青少年身心飞速发展的必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书时,应该充满力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留心学习中的小细节,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会不断积累知识,在发现和探索中成长,相信也能够在政府、社会与学校的三方合力下,贯彻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趙丽霞,曹瑞,麦清.中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与建议:基于2011年全国中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8).
[2]严卫林.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路”之探寻[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10).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