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案例

2019-08-13 08:52周宁宁
新课程·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曲词长亭情景交融

周宁宁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学校教学研讨活动——“中外戏曲鉴赏”教学观摩课。于2018年11月30日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11)班。

【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体味这一折中刻画崔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入情境,理解内容,讨论赏析。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感知诗剧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间自古伤离别,但人生自古多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恋人间的分别,难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个人能做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課,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长亭送别》(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王实甫,中国元杂剧作家,名信德,编撰杂剧13种,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三、了解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1.我们一起看书下注释①,了解一下发生在课文内容前面的剧情。(学生默读)

老夫人许诺谁能退贼就把莺莺许配给他为妻,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白马将军解了围,老夫人为何赖婚呢?

讨论:嫌贫爱富,不符当时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张生是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而莺莺却是个相国小姐。

2.莺莺是个家教甚严的相国小姐,她竟能和张生私定终身,最后的爱情结局是花好月圆的大好结局,这里还不能不提一个人——“红娘”,她可是有着一份不可抹杀的功劳,也许“红娘”这个名字比《西厢记》还要有名呢。

老夫人知道真相后,被迫许嫁,为什么又要张生去考功名呢?

讨论:因为“俺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许婚后又要赶着要张生去考取功名。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四、通过唱词了解课文情节

1.同学们看看这一折戏里,一共有几个演员上场演出?

明:长老,夫人,莺莺,张生,红娘,一共五个

2.五个人参演的由女主角崔一唱到底的这出旦本戏,“长亭送别”有动人的情节吗?

没有,所以这出戏不能靠情节取胜。这折戏又叫“哭宴”(预习提到过);可是莺莺一直哭到尾可不符合她的性格,“家教甚严”的相国小姐是非常含蓄矜持的,即便要哭,也会“恐怕人知”。那这出戏莺莺从头唱到尾,她这么多话对谁说的呢?

明:主要在写莺莺送别时的心理活动,那么唱词就是心理活动的表达。这个戏的重点不在外在的“送别”上,而在于莺莺送别时的心理活动。

3.夫人前一天刚许婚,今天张生就要远行,两人又要分离,莺莺的心里都是什么情绪呢?

满腹的离愁别恨,她的心里主要是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忧愁。

特别是在送别途中,她心里全是理不清的愁啊。这愁她能直接对张生倾诉吗?

不能,礼教甚严,虽已许婚,但未婚夫妻是不能亲密交流的。

赴长亭的路中不能,那么到了长亭就能了吗?

4.到了长亭后,为张生设筵席饯别,“临行饯别”时,老夫人又使两个有情人脉脉不得语,在宾白部分同学们找到夫人设的障碍了吗?

明:“张生与长老坐,小姐这壁坐”。

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真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5.老夫人不要布衣女婿,所以要张生考功名,用她的话说“休辱了……,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张生对考功名的态度是怎样的?“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连长老都说张生不是落后的人,可见世人非常重视取功名,求闻达。

6.莺莺心里非常复杂,她对张生考功名持什么态度?哪支曲子表明了这个观念?

明[幺篇],但得一个并蒂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态度: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一个弱女子能抛弃世俗观念,执着追求爱情,在当时实在难能可贵,请女同学齐读[幺篇],我们再感觉一番莺莺的执着追求。

女生齐读[幺篇]。

7.在她看来,应考状元,都没有比厮守一起更重要,因此,她心里充满了怨恨。恨什么?究竟是谁拆散了鸳鸯?(文中找曲词

回答)

明:[朝天子]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用“蜗角”“蝇头”来形容名和利,修辞上是夸张,虚微,本已很小,再这样说极小,更能看出莺莺对功名的——鄙视。

可就是这名和利棒打鸳鸯,有情人从此天各一方,这时的莺莺真是恨塞满愁肠胃,哪里有心思去喝那饯别的酒呵。

请男同学读一读,[朝天子]这支愁极恨绝的曲子,女同学看他们有没有读出其中无以复加的愁绪。

男生齐读[朝天子]。

8.小结: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能看出莺莺可贵的重情轻利的思想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9.世人重功名,终于造成张生远离。这样忧愁心事,只有在他人不在場时独自对张生倾诉,老夫人走后,两人终于有了独处的机会。在“惜别叮嘱”,这一情节中,哪支曲子能表现出莺莺对张生的关爱与牵挂?

明:[五煞]中,“荒村野店宜眠早,雨霜风露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一字一句都是莺莺关切的柔情。羁旅游子,最叫人挂念。

一女生读[五煞],其他同学感受莺莺的关切和牵挂。

10.(1)这支曲子不难理解,张生此去,前途如何,她并非最关心,她最关心什么前途?

明:两个人的爱情前途最重要。

(2)莺莺对此乐观吗?(找曲词回答)为什么?

明:不乐观[二煞]只怕你“停妻再娶妻”“金榜无名誓不归”。

小结,的确,考取功名,她也怕,考不上她也怕,“进亦忧,退

亦忧”。

这样的忧愁烦恼,即使在最后分别目送张生远去,还是填满胸臆。

(3)这一重愁翻几重愁,王实甫是怎样表达的呢?课文开头就写景,结尾还写景,景在文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同学们赏析唐诗、宋词时,主要就是讨论情景交融的手法,相信大家非常熟悉。

明:景是为表情设置的。

五、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前面我们通过曲词和宾白了解了故事情节,把握了莺莺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就重点鉴赏《长亭送别》中富有文采的曲词,探讨本文曲目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现在,我们先来鉴赏前两支曲子。

1.先看[端正好]

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其他同学用心记忆这支短曲,并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

一生评价朗读,能背诵就背诵,[提示读出因凄凉之景引出的离愁别恨]。

问: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学生讨论。点击重点意象,你最喜欢哪句话?

例:碧云天(蓝天白云,秋天秋高气爽)

黄花地(1)黄花是不是正在盛开的菊花?落地,花已调零满地了。说明此时的秋已是暮秋时节了,这意象的选用使意境更萧瑟。

(2)此处“黄花”用范仲淹《苏》“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凉意彻骨)

北雁南飞:(深秋时节,不是一般的秋雁,声声似信离人)

霜林:(经霜的叶子是红色的)

小结景:前四句句句写景,都是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暮秋图。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从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伤感离情。

除了写景外,此曲中哪句更为直接表达情感?找出齐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什么样的泪能把霜林染醉(变红)呢?最多泪光折射更加清澈,离人眼中流的何止是泪啊!悲伤至极,眼中泪已成血,泪流尽,血流干,霜林醉了。一个染字使萧瑟的秋景和悲凉的心境化而

为一。

小结[端正好]莺莺的哀痛使天地为之动容,山林为之变色,一切的景都为此染上离情。

所以历来人们称[端正好]为元曲中“情景交融”的绝唱,又有人把王实甫与曹植、李白并列,可见这支曲子典雅华美,有诗的功力和意境。齐背[端正好]体会。

但如果只是曲雅华美,那就不是元曲了,要能唱出来给大家听,还要有通俗易懂的一面,熔炼古典诗词使之有典雅的美,还要融入民间口语,使之有通俗的美。

[滚绣球]一曲就很能表现这点。

2.赏[滚绣球]

(1)[滚绣球]也有个情景交融很美的句子,找出齐读强调停顿,“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生讨论如何情景交融。

明:点击重点①“柳丝”故人离别折柳相赠。“柳”有留的意思,柳丝在她眼里已不仅是柳丝了,而是能挽住张生马蹄的缰绳。

②倩,移情入景,疏林没有感情,她的心愿,孤芳无助,不知告诉于谁,无助之际,只好去“倩”疏林挂住斜晖,就是挂住了时光,明知不能,却痴想时间就此停住,让她和张生永在长亭,永不分离。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口语化的倩字,细腻生动,且由情及景,情和景达到一种交融,在其间我们看到了莺莺的形象,感到了她的离别之情。除了通过柳丝、斜晖表达细腻的感情外,还抓住一些生活细节的表现离别之情。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写景,抒发的是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忍放弃的深情,且一笔及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手法,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真是“人比黄花瘦”。

(2)一组学生读[滚绣球],其他同学再感受一下此曲中莺莺的离别之恨,再次体会情景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课文中这样情景交融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分别目送时的[一煞][收尾]两支曲子。

(1)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支曲子,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或句子,并在旁边写一些点评,说说欣赏它的理由。

生自读,圈点评价。

(2)赏(一煞)

指明学生评点圈出的词句,师扣住写景的句子,引导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点击选择意象:此句中有阻隔视线的青山疏林,有遮蔽人影的淡烟暮霭。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沟通了景和情。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的清晨景象相比,气氛更加萧瑟凄凉,此句是写耳闻“无人语”是听不到人说话的声音,而且也是叹欲语无人。听马嘶。听见马的嘶鸣去,却看不见骑马远去的亲人,无声和有声的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楚。

小结: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真是景随人远,情随恨长。

(3)赏[收尾]

①刚刚同学们自读这支曲子时,哪句说你觉得最形象易懂?

明:遍人间……,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句话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物象,王实甫根据环境将愁装上车写出了愁重难以排遣。

②那古诗词中像此类写法的句子还有吗?

例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比作水,写出愁之多绵之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收尾]一曲的第一句话,将镜头拉得更远,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笼罩这些景的全是莺莺的离情。

(4)这两支富有文采的曲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齐读这两支曲子再次感受情景交融的曲词。

六、小结

《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称为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原因还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只是先做个鉴赏的例子而已,其实不止是情景交融,形式与内容上还有许多别的趣味,希望同学们课后好好品味。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也让我们共同祝愿,十里长亭不再是永远的别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案例反思】

一、关于《长亭送别》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赶赴长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惜别目送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离别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复杂的心绪,成功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因此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是本案例设计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戏曲选文一课时完整性案例设计的求新

《西厢记》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19支曲文。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需要让同学既了解戏剧情节,更要让同学去了解这部并不以情节取胜的戏曲里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欣赏中国传统戏剧语言里所透出的曲词之美、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这就需要教者在设计整体教学思路时选好侧重点,力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在详略处理得当的教学环节中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美和曲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所以在了解课文情节这个教学环节里,教者力争从主要人物入手,用崔莺莺对待功名的态度来展现人物个性,并且通过送别时表达莺莺心理活动的唱词了解故事情节,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在此期间,赏析所有表达心理活动的唱词,[幺篇][朝天子][五煞][二煞]。在此基础上更要组织好教学语言,力争节奏紧凑,能在15分钟左右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完成人物之美的欣赏。

课堂的重点时间留在后半部分。由课文开头的写景入手,和课文结尾的景语结束。在这样的照应关系中引导学生,景是为了情而设置的。重点去探讨本文曲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由此赏析曲子中写景的曲词。重诵读,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景的曲子的过程中欣赏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有的学生会抓住重点意向,去分析它那重点营造的暮秋意境,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例如[端正好]。了解這幅凄凉的暮秋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物情感服务。其他两个比较经典的情景交融的曲词也有同样的相似之处。例如[一煞]和[收尾]。有学生会注意到典雅的写景词,还有非常有特色的民间鲜活口语的精华,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由此体悟王实甫语言既典雅又质朴,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完成曲辞之美的欣赏。例如[滚绣球]。由此一课时内能够使这篇文章的教学体现一个完整性。

三、境美之完整性的探究求妙

这篇文章中的情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例如,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萧瑟的秋景和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包括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无声”和“有声”相映衬,烘托莺莺内心的凄凉和悲哀。此景语不愧为千古绝唱。

其二是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品不出滋味的饭菜。写出了分别时莺莺细腻无奈的情绪。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其三是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往情深中可以看出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无外人之境,才有这样自然的表白。

以上三点构成了此文情境之美的完整性。可引导学生找表达情感的句子,在诵读中使大家对文字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了解情境之美的丰富内涵。情境之美的探讨实际上贯穿了前15分钟故事人物的欣赏和之后的课堂重点赏析写景曲词。当然,由于时间关系,要使情境之美形成完整型的探究还需要有充裕的时间或者另行一节课进行专题讨论。可以由点带面把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有更深的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曲词长亭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望月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论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木槿花西月锦绣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