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喜
摘 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原文的研究方法,将翻译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译文文本为中心,以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的翻译研究视野。传统的翻译批评法则以等值为评判标准,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则,将其转向一种多元化的动态批评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功能派翻译理论,针对如何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功能派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雅克布森,列维,赖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自赖斯提出功能理论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遵循“等值”这个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下的翻译批评是死板的,因为其参照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原文,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关注的是译文和译者的目的,译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人文风格能动的选择翻译目的[1]。功能派翻译理论致力于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不仅包括源语,还包括预期目的和忠诚的关系,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等因素。功能派提出的这种动态的多元化翻译理论为以往以等值为评判标准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更有助于文学翻译批评。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目的论原则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自赖斯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译者翻译目的不同,对翻译成果的影响也不同。以往,学者评价一个译作的好坏仅仅局限于与原文对照下的译作水平,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让学者们将翻译的关注点转向译文预期目的与实际目的是否相符,译者也应根据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这不难看出,目的论在指导翻译过程中考虑的方面更为全面。
(二)忠诚原则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守忠诚法则。忠诚原则实质上补充了目的论的不足。倘若没有忠诚法则,在翻译中只按照目的法则的要求去进行翻译,容易造成译者脱离原文进行翻译,最终形成“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所以,在翻译目的与原文意图冲突时,译者就要学会权衡,在尊重原文目的的条件下,协调译文目的与作者意图[2]。而在忠诚与目的论的相互作用下,译者就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做好协调,同时兼顾发起者,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三方面的关系,从而避免译者随意改写。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联系密切,翻译理论能够指导翻译批评。功能派翻译理论之所以能够知道文学翻译批评,就是因为它对文学翻译有适用性。首先,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根据特定的情况改写。历来翻译界认为文学翻译博大精深,对译者的水平要求极高。而且,文学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一点看似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相背。因此,学界一直都在争论功能派翻译理论能否用来指导文学翻译批评。单看目的论翻译法则,或许会导致极端的违背原文,但是上文所解释的忠诚原则正是对极端目的论原则的一种限制。所以,這限制了译者对译文进行无限改写。在实际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实践中,译者需要兼顾忠实传达原文这一宗旨,还要顾虑到是否传递了原文的文学美,甚至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影响翻译的因素不止一种,译者需要考虑的翻译标准也不能只遵照等值理论,过于依赖忠实原则无法进行文学翻译。强调翻译的文化交际性和互动性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之所以能够符合文学翻译的高标准,是因为该理论兼顾原文作者,委托者,译者,译文读者等方面的要求,正符合了文学翻译的高标准。[3]
三.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性
(一)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要考虑译文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合格度,将评判标准扩大到译作满足译者预期的目的的程度。在功能派看来,译文只有与预期的交际功能对比时,才能看出是否合格。[4]在评判译作时,批评者要看这部译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预期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翻译目的,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就盲目确定该直译还是意译,该异化还是归化,这点对于进行文学翻译尤为重要。进一步讲,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时候,不应该单一的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在归化和异化或者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根据翻译方法论高下,而应从整体入手,看译文是否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和功能。
(二)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要重视译入语读者的重要性
翻译是一种为满足译语文化中读者特殊需求的一项语言转换活动。在翻译进行中,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考虑读者群的需要,以适应读者阅读能力为前提[5]。比如,诺德经常在论述中提及一部作品,名为《爱丽丝漫游奇镜地》的翻译,这部小说可以被当作严肃文学来翻译,也可以当作儿童文学来翻译。如果读者群体是儿童而非成人,就应该以儿童能接受的表达方式翻译,以避免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通常是活泼生动,简单易懂的,例如形容风景不用鸟语花香,而用鸟在唱歌,花朵散发着香气,这种翻译方法都是为了保证读者群的阅读流畅度。反之则另当别论。如果这部作品本该是儿童读物,而译者完全按照成人的理解能力进行翻译,那么这部译文便不能称之为成功。因此,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要重视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
(三)进行文学翻译批评要考虑译文是否符合译语文化的社会惯例
某一社会群体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带有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惯例。为完成一部优秀的译文,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惯例的约束力。如若翻译出来的译作无法与译语文化读者的社会惯例相融合,就必定不会引起广泛的阅读兴趣,甚至译文不会被读者接受。[6]例如晚清的社会现实是封闭守旧,当时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人们思想上的狭隘落后。拿当时译作《迦茵小传》来看,当时,杨紫麟和包笑天翻译了半部分《迦茵小传》,社会影响力颇高,反响还不错,但是,林纾翻译的后半部分却遭到强烈的批评。究其原因,是因为林纾的译文不符合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惯例,在林纾的译文中,他如实翻译了小说女主人公的未婚先孕行为,这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封闭保守式婚姻观,因此该译文受到了强烈抨击。[7]文学翻译批评者在对一部译文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译语文化的社会惯例,从社会惯例的适当性中判断译文是否可以为译语读者接受。
(四)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要在尊重目的原则的同时兼顾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与目的原则相互补充,在忠诚原则的条件下,译者才能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原文的目的前提,在原著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将三者的关系进行一致性处理,充分体现忠诚原则。[8]所以在文学翻译批评的时候,还要看译文是否遵从了作者的意图,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价,才能对译文优劣做出科学评判。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具有指导作用,动态多元化的评定模式应该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对于任何一部译文,批评者都应该在充分考虑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之后再进行评价,确保批评的公正与客观,找出真正实现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多边关系的动态关系一致的译文。[9]
参考文献:
[1]赵凯伦.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2]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3]陈梅霞.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 广角镜. 2012:172-173
[4]吴南松.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69-73.
[5]龚聪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学翻译批评[J].语文建设. 2016.
[6]黄永存.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解释力[J].邵阳学院学报. 2008:80-82.
[7]徐修鸿.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的多远壇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1.
[8]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01).
[9]文军,高晓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