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忠
电影《流浪地球》成为2019年春节档的黑马,刷爆了社交媒体。知名电影学者、北大教授戴锦华称:“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开启,这部电影向我们表明中国电影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纽约时报》称其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出人意料的是,导演郭帆本科念的是法学专业,“不务正业”的他是如何造就今天《流浪地球》的成功?
法学院里唯一拿摄影机的人
1980年郭帆生于山东济宁。他从小喜欢画画,11岁时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绘画组冠军。
1999年刘慈欣创作短篇小说《流浪地球》在《科幻世界》发表,郭帆想不到的是,这部作品在18年后会和他发生奇妙的缘分。
现在《流浪地球》人气爆了,很多人羡慕他的年轻,羡慕他的机会,羡慕他一定是走了狗屎运,殊不知他心中的这颗“科幻种子”,从20多 年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1995年,郭帆看过卡梅隆拍的《终结者2》后热血沸腾,心中燃起拍科幻片的梦想。高考时他也曾考虑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可当年北电导演系在山东没有招生计划。喜欢美术、也热爱电影的他,最后在家人的劝阻下求安稳,成为海南大学法学院一名新生。
郭帆对于法律谈不上喜欢,但觉得将来会有用,所以才去学习。不过,他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电影。于是,大二那年,他向学校电视台借来笨重的机器,试着去拍一部文艺小短片。郭帆成为法学院里唯一拿着摄影机拍短片的人。
2003年郭帆顺利毕业,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如果我没有当成导演而做其他行业,我应该会是一名法官或者检察官”。面对毕业选择时,郭帆在内心问自己:“到了80岁,躺在椅子上回忆时光时,你会为放弃电影梦想而后悔吗?”答案是:“一定会!”因此,他决定去北京,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他带着自己拍摄制作的两部短片,来到北京各大电影公司应聘“做电影”,得到的回应是“我们不需要法务”。“专业不对口”让郭帆屡屡碰壁,但他没有放弃。
此后的6年里,郭帆一直漂在北京,尽管不能进入电影行业,但他从广告设计、传媒做起,逐渐站稳脚跟。他心中的电影梦依然没有熄灭,不会电影前期后期制作知识,他靠自学弥补。在对电影行业有了一定了解后,郭帆再次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并一举成功。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1年,郭帆自编自导了处女作《李獻计历险记》,第一次当导演,坐在监视器前的他有些忐忑,一会儿跑到现场,一会儿又回到监视器前,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在那一刻他才发现,其实做导演不简单啊,这是一个特别综合性的工作,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管理以及拍摄现场的控制等。
幸运的是《李献计历险记》口碑不错,次年,该片获第十六届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欧洲奇幻电影节联盟亚洲奖。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同桌的你》上映后,票房成绩优异,超过4.56亿元,影片荣获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让郭帆被外界誉为80后“新锐”导演之一。
不过他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科幻。业余时间,他买了很多关于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的书,没事就一点一点啃,为拍科幻片做准备。
2014年11月,国家电影局开展“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选派郭帆、宁浩、陈思诚、肖央、路阳五位青年导演赴美国交流,观摩学习好莱坞电影工业。短暂的交流学习让郭帆开了眼界,好莱坞的工业流程令他叹为观止,真正意识到中美之间在电影方面的差距后,他反而想放手一搏,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
2015年8月23日,中国作家刘慈欣撰写的《三体》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世界科幻文学领域至高荣誉,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获此殊荣。电影界自然盯上了刘慈欣的作品。中影制片公司曾找过国际大导演卡梅隆、吕克·贝松,但都被一口拒绝了;拿给国内的几位知名导演,也被回以消极的答复: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现在拍是徒劳。
无奈,中影集团找到了郭帆。中影总经理摆出三部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问郭帆:“你对哪一部有兴趣?”郭帆说:“《流浪地球》。”“那你先弄弄看。”
郭帆超开心,他不想随便“试试”,而是要抓住这次机会,抛开外界对中国科幻片的质疑,全力以赴!“学法律的人,做事特别有条理。如我们写东西,特别是条条框框的,连标点符号都会特别较劲,跟有强迫症一样。” 郭帆以法学生特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开始构建这个庞大的科幻故事拍摄。
将遭人嫌弃的剧本整成爆款
《流浪星球》原著是中篇小说,2万余字,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难以直接以电影来呈现。郭帆团队对小说大幅调整,把故事主线设定在2075年,在保留原著核心设定的基础上重新编织人物关系。为了达到硬科幻要求,让电影故事真实可信,郭帆到中科院请来4位专家帮助解决天体物理问题,并花了8个月时间做世界观设定:发生了太阳危机后,地球会有哪些变化,历法是否有变化,每天还是不是24个小时,没有昼夜人类如何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会如何改变……为此,团队为地球做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编年史。剧情的科学性、严谨性连原著作者刘慈欣都不得不佩服地说:“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流浪地球》创造出了厚重的史诗质感。”
特效是决定科幻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流浪地球》最后的成片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郭帆本想全找美国公司做,结果对方的报价把他吓傻了,一个S级的特效镜头,5—7秒就是20万美金。没办法,大部分特效只好找中国公司做。价格虽然低了很多,但需要翻来覆去地修改,每一个镜头最少修改几十次,最多的是陆家嘴坍塌的那个镜头,修改了251次。8000多张分镜图,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前期能做到的,郭帆和团队都做到了,做不到的,他们也做了。实在做不到的,就拿蛮力来凑。国外用机械臂或者风洞拍失重,郭帆团队只能吊威亚,非常辛苦。演员吴孟达说,自己拍这个电影,经常拍完了就躲进房间哭,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六十多岁了还要来受这个罪。
在中国制作科幻电影环节太多。郭帆每天都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看不到方向和终点的马拉松,越往后,整个团队从心理到生理都进入到疲惫期,情绪上也不稳定。郭帆几乎每天都在怀疑自己,不确定电影还能不能拍出来。让他坚持下来的,依然是最初的那个起点,就是不想让自己后悔。“每次想要放弃时,我就会靠它鼓励自己和团队来解压”。
当时国内电影圈有“定论”,中国拍不出来科幻片,没有人相信郭帆会成功。科幻电影的拍摄难度大、投入高是世界公认的。一般好莱坞投资一部科幻片的预算大概在两三亿美元,而郭帆最初只拿到1亿元人民币的预算。电影拍到后期,资金再次出现赤字。几个投资公司一商量,又增加了几千万元的投资,但很快又被郭帆花光了。于是,一系列牺牲开始了:郭帆把全部家当900万砸了进去;制片人龚格尔把自己的车卖了;演员们自降了片酬……为了这部科幻片,所有人都赌上了全部“身家”。
所幸,他们的付出在电影上映后终于有了回报。凭借强势口碑,《流浪地球》票房一路逆袭,截止2月20日,票房已经突破40亿元。如潮的好评已然将《流浪地球》定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之作”。这部片子甚至惊动了卡梅隆“大帝”,他给出的评价是:“希望流浪地球的太空之旅顺利,祝福中国的科幻电影之旅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