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垂省 孙大光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
一
我们来到已经86岁的齐守成先生的书房,满屋子的书籍令人不禁赞叹这位耄耋老人的苦学精神,他至今还孜孜不倦地为辽宁的民俗文化到处奔走宣传。
我们说明来意,齐先生张口就来:“什么是民俗?比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春节、端午、清明和中秋,这些不仅仅是我国特有民俗文化的代表,也被联合国批准为非遗项目。说明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国的“国宝”,对于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不是有那句话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齐先生告诉我们,他现在正在为中小学和社区居民讲这些非遗项目,尤其中小学生,从小就让他们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普及非遗知识。齐先生说:“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这些天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都来采访我,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齐先生接着说,中秋节也属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为啥叫中秋节呢?因为中国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份为秋季,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秋季的中间,所以就叫中秋节,也叫仲秋节。沈阳老百姓还喜欢叫中秋节为八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中秋节还叫团圆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齐先生继续介绍,实际上,早在先秦时就已经有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了,但是正式有了节日活动还是从唐朝开始的。盛行过中秋节是在宋朝,吃月饼则是从明朝开始的。而老沈阳过中秋讲究官民同乐。据历史文献记载,辽沈地区古时过中秋节不但老百姓家中要过节,官方也会搞庆祝活动,与百姓一同庆祝中秋。
二
和齐先生聊了一会儿民俗文化,他话锋一转说:其实民俗也包括“良俗”,就是优良习俗。比如扶危济困、救死扶伤等等,这些良俗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好习俗。还有一种叫“陋俗”,丑陋的习俗,比如烧纸啊。还有“恶俗”,比如黄赌毒。这些不好的习俗我们一定要抛弃。还有一种叫“俗信”,不属于“陋习”,是老百姓祖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比如住家前面有一根烟囱,拿一面小镜子放在窗台上“返回去”。这样的风俗习惯就叫“俗信”。一般来讲,民俗包括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是群众衣食住行方面的民俗习惯。而非遗也属于民俗里面的内容,但非遗项目是能动的、活的东西,比如服装、二人转等,不能移动的不属于非遗。如寺庙文物等,但在寺庙里搞的祭祀活动算。例如沈阳北市每年举行的皇寺庙会就是非遗项目。当年他们申报非遗项目时,做为专家组成员的齐先生曾嘱咐对方别报寺庙,要报你们的祭祀活动。所以,最终被批准为非遗项目。
三
在谈到遗项目的数量辽宁在全国是一个什么位次时,齐先生说,辽宁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关东文化特色。辽宁民俗一大亮点就是满族文化影响大,因为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沈阳故宫目前正在举办“旗袍节”就是满族文化的代表。旗袍是满族人的主要服装,所以旗袍是非遗项目顺理成章。就目前看,辽宁的非遗项目在全国排在中上水平,北京获批非遗项目最多。
齐先生说,沈阳是文化古城,又是清朝的祖居地,非遗项目很多,包括服饰、杂技、高跷、饮食、活动等等。交谈中我们得知,齐先生就是沈阳非遗项目审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他告诉我们,沈阳目前已经获批的非遗项目有80多个,辽宁有100多个。其中包含不少老字号,如“老边饺子”“李连贵酱肉大饼”“鹿鸣春”等。但要获得非遗项目这顶“桂冠”也不是很容易。齐先生举例说:“‘鹿鸣春”报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辽菜的制作技术,已经获批了。”
我们问齐先生:“申报非遗项目成功后国家给什么奖励?”齐先生说财政给钱扶持,这样可以保证非遗项目今后的生存。现在的非遗申请有四级,市、省、国家和联合国。像昆曲就是联合国批的非遗项目,而京剧则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
四
采访中,我们问齐先生:“民俗和非遗是什么关系?”齐先生说,非遗是民俗当中的一大项内容,是民俗的精华部分,从不同侧面能反映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优势和特点。将民俗中的“佼佼者”申报非遗,能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悠久的历史。所以非遗离不开民俗,而有着辉煌历史积淀的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会不断产生非遗项目,填充中华民族的宝库。
沈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城市,主要有回族、满族、锡伯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五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多从这五个少数民族中产生。比如朝鲜族有一个风俗习惯给老人祝寿就获批非遗。还有朝鲜的族“帽子舞”也申报了非遗。
聊到这里我们问齐先生:满汉全席是不是非遗项目。“当然是啊。”齐先生口气坚定地说。说到这里,齐先生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小秘密”。那一年,当辽宁的有识之士准备申报“满汉全席”为非遗项目时,齐先生多了一个心眼儿,他找人打听除了沈阳准备申报非遗还有哪个城市也准备申报?当有人悄悄告诉他某某城市也在准备申报时,他马上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申报准备。结果,沈阳在最短时间里将满汉全席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实沈阳申报成功也属必然,因为当年曾有五位清朝皇帝来沈阳祭祖,吃的就是满汉全席。
五
与齐先生谈了很多有关非遗的内容后,话题又转到沈阳的地名上。齐先生说:地名是民俗领域里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项目。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根据齐先生的统计,目前沈阳有大小街道2800多条,一点都不比北京差。沈阳的街路有特点,南北为街,东西为路。
齐先生将沈阳的地名归纳出“王府、官署”等特点,如“十王府”“张氏帅府”“汤玉麟公馆”等。
齐先生又介绍了皇姑、铁西的来历。还有以人物姓氏命名的。如贾家胡同等。以商贾名义命名的,如老天合、天益堂等。
齐先生对地名侃侃而谈,原来,他是沈阳民政局地名处特聘专家库成员,一年开几次会专门研究起新地名。
采访结束前,齐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有的城市重视民俗研究,而有的地方并不重视,以为民俗的东西就是低俗文化,不值得投入。其实,民俗文化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精华。民俗来自于大众,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能厚此失彼。实践证明,非遗项目多出自民俗,民俗的东西接地气,有生命力,有代表性。代表中国的本质东西。
后记
86岁的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退休后从没有真正休息过,而是到处宣讲民俗文化,还去央视做过专题讲演。齐守成先生目前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最后,齐先生送给我们他最近出版的两本书:《盛京老字号》和《盛京老街巷》。书虽然并不太厚,但我们拿在手里却沉甸甸的,因为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重温沈阳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