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在对口专业工作上,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其中,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2018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1%、62%。(6月11日《澎湃新闻》)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新鲜。麦可思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发布就业蓝皮书以来,每年的数据都会显示三到四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说到底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专业不对口”。由于对大学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自然没有选择所学专业方向就业,或者觉得大学所学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主动转行。另一种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被动、无奈选择“专业不对口”。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某些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多,而就业市场需求较小,一些专业素质能力相对较弱的毕业生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等于学无所用,不等于大学白念了,也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读大学,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实践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这是受益终身的东西,也是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
当下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如马云、任正非、董明珠等,就属于典型的“专业不对口”,但并不妨礙他们取得巨大的成功。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固然是好,但“专业不对口”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自己,要看毕业生在工作、生活中有没有用上大学学到的思维能力,在职业生涯中有没有找到有效的成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