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训练对重症康复期患者下肢平衡及步行功能改善效果观察

2019-08-13 03:48潘晓晨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活动度步行肌力

潘晓晨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洛阳 471000)

重症康复期患者指的是危重病人在治疗之后,进入康复期,但暂时丧失独立行动力的一类患者[1]。这类患者病程长、病情稳定,需长时间卧床。长此以往,患者逐渐丧失行动能力,肢体平衡性和协调性也下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平衡功能训练就是为了帮助重症康复期患者恢复肢体力量,改善肢体运动能力,训练患者下肢平衡能力,有效避免患者下肢功能弱化[3]。该文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段,探究了平衡功能训练对重症康复期患者下肢平衡及步行功能改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重症康复科收治的重症康复期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7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意识清醒,认知正常;③肢体功能性级别≥2级;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昏迷不醒者;④合并下肢神经坏死者。常规组:男性39例,女性 31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年龄(47.31±5.87)岁。疾病类型:脑卒中偏瘫23例,脑出血18例,脑中风29例。下肢功能性障碍等级:3级27例,4级43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0.39±4.76)岁。疾病类型:脑卒中偏瘫29例,脑出血21例,脑中风20例。下肢功能性障碍等级:3级31例,4级39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如适当负重训练、体位训练、平衡训练、肢体协调性训练、上下蹲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等,训练时长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一般为40 min/次,1次/d,1个月一个康复疗程。观察组除使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之外,增加平衡功能训练,如步态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下肢肌力训练、负重步行训练等。其中,平衡功能训练又包括平衡仪模拟训练和平衡板摆动训练。具体如下。

(1)平衡功能训练:①平衡仪模拟训练:使用便携式现场动平衡仪(KMbalancer II),引导患者自由战站立于平衡仪脚踏板上,根据平衡仪模拟篮球运动情景,协助患者进行传球、接球等系列练习,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平衡状况,选择适宜难度的游戏场景,逐渐提高患者肢体协调性,促进患者下肢平衡。②平衡板摆动训练:选择成人用功能性平衡板,利用平衡板特殊的制动机制和倾斜调整旋钮,锻炼患者灵活使用核心力量,在训练中掌握平衡和协调技巧。具体方式如下: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双脚站立于平衡板上,并根据平衡板的晃动幅度自由调整站立姿势,提高身体平衡性。患者使用平衡板前期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搀扶,或是倚靠杠杆、桌椅等周边物体训练。待3~4 d后,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自行使用平衡板,根据平衡板的幅度左右摆动,最终使患者能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实现站立平衡。

(2)步态训练:医护人员及家属陪同患者在院内缓慢行走,训练地点可选择院内花园、走廊、阶梯,逐渐增加步行难度,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训练时,医护人员应时刻提醒控制患者抬腿高度与行走速度,通过屈膝、屈踝等活动患者下肢关节。选择不同的步行方式,如一字型行走、左右迈步、交叉迈步等。后期逐渐加大训练难度,如让患者跨越障碍物、后退、小跑、跳跃等,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1.3 评价指标

①使用2004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Balance Test,BBT)评估患者的下肢平衡性。评分与患者的下肢平衡性呈正相关。②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全面评定患者日常自我照顾和在社区中生存能力的方法,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的高低。③采用Brunnstrom分期标准,从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3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主要通过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组内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组内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BBT、FIM得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BBT、FIM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BBT、FIM 得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BBT、FIM 得分对比[(±s),分]

注:组间数据对比,*P<0.05。

组别BBT FIM常规组(n=70)观察组(n=70)t值P值38.71±2.36(47.95±3.46)*18.548 0.000 21.97±5.13(29.87±5.37)*8.90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分明显比常规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分对比[(±s),分]

注:组间数据对比,*P<0.05。

组别 肌力分级 运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常规组(n=70)观察组(n=70)t值P值28.73±5.62(35.69±6.07)*7.039<0.001 33.97±4.61(45.83±4.79)*14.926<0.001 23.04±3.12(28.13±3.57)*8.982<0.001

3 讨论

重症康复期患者经过漫长的危急病症治疗后,通常表现出四肢功能减退、平衡能力下降、步行障碍等特征。这是由于长期卧床,使得大脑对神经的支配能力下降,支配运动神经无法调动四肢,最终出现机体不协调、跌倒、摔跤等平衡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患者行走时重心不稳、身体左右摆动、下肢受力不均匀等情况[4]。

康复训练作为重症康复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通过肌力训练、负重训练、体位训练、平衡训练、肢体协调性训练、上下蹲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等促进患者四肢血液循环,有效避免机体局部血液供应不足情况,提升四肢肌力、张力,避免肌肉萎缩及肌痉挛等不良肌肉问题出现,是提高下肢平衡,改善步行功能的重要手段[5]。但常规的康复训练只能作用于某一部位,对患者四肢无法形成系统性训练,使患者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甚至还可能导致异常步态、肌肉痉挛、下肢负担加重等不良反应的出现[6]。平衡功能训练作为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训练方式,能通过场景模拟、系统训练的方式,缓慢地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促进患者下肢平衡,刺激肌肉细胞兴奋性,实现患者肢体协调性与平衡性的统一[7]。

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BBT、FIM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分明显比常规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平衡功能训练对于锻炼重症康复患者的下肢平衡,实现下肢功能性独立作用明显。同时,通过平衡功能训练,还能显著提升患者肌力,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使重症康复患者逐渐恢复下肢平衡和步行功能。

综上所述,平衡功能训练可提高重症康复期患者的下肢平衡性,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活动度步行肌力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