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霞朱影龚巧巧
(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急诊科,重庆 400011)
急性胃肠炎是发生于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其在夏季较为多见且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发病。急性胃肠炎通常是由细菌和病毒进入胃肠道后所致,其中沙门菌属和嗜盐菌感染较为常见,进食生冷食物、某些药物和强碱强酸及农药等也可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胃肠炎[1]。临床上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常规方法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但其难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该研究以2018年1—12月期间为研究时段,对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胃肠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照组男23 例,女 17 例,年龄 19~73 岁,平均年龄(46.12±6.94)岁,病程 1~7 h,平均病程(4.22±0.58)h。试验组男 24例,女 16 例,年龄 20~73 岁,平均年龄(46.58±6.85)岁,病程 1~8 h,平均病程(4.19±0.63)h。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发热、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及时入院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为使用相关治疗药物;所有患者均能遵照医护人员指导完成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患者中合并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情况;排除患者中对该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干预及治疗,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让其多饮水,指导其养成少食多餐的进餐规律,严禁患者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让患者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避免患者因局部温度过低而导致病情加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补充电解质并对其酸碱失衡进行纠正,发热患者可先使用酒精局部擦拭等物理降温处理,未能及时退热时可使用按照0.9~1.8 g/次,2次/d的标准使用柴胡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1021736)进行肌内注射以降温。同时按照0.4 g/次,2次/d的标准使用左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批准文号:1.国药准字 H19990324,2.国药准字H20060026)进行抗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甲氧氯普胺及山莨菪碱肌肉注射治疗,其中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103)主要是按照10~20 mg/次,1次/d的标准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同时按照5~10 mg/次,1次/d的标准使用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093)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持续治疗3 d后结束。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其使用的药物同样为甲氧氯普胺和山莨菪碱。治疗时让患者保持平卧位,首先对足三里穴位进行确定,其通常位于外膝眼下三寸,与胫骨前缘距离一横指尖(以同身寸法为基础)的地方,医护人员先用收治对患者穴位进行深压,在患者感觉到酸麻胀后可确定穴位准确,对患者局部消毒处理,然后使用5 mL注射器抽取10㎎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与患者足三里进行直刺,深度控制在1~2寸,缓慢上下提插,患者感觉到酸胀麻痛且回抽无血时,将液体缓慢注入穴位内,两侧足三里各注射5㎎药物,一侧结束后需要更换针头后对另一侧进行注射。同时使用山莨菪碱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注射的方法与甲氧氯普胺相同,用量同样为10 mg,每侧各5 mg。每日给予患者1次治疗,持续治疗3 d后结束。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对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进行统计。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治疗后患者腹痛、发热、腹泻等症状基本消失,饮食恢复正常且未出现复发的情况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其仍然需要对饮食进行合理控制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症状缓解时间主要是对患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时间进行统计,以发热、腹泻、腹痛和呕吐等症状为主。
根据表1数据统计,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3,P=0.042 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试验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s),h]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s),h]
组别 发热 腹泻 腹痛 呕吐试验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6.43±1.62 9.85±1.97 4.240 2 0.000 5 12.49±2.87 18.05±3.92 3.618 9 0.002 0 20.18±3.72 21.33±4.17 0.831 0 0.624 1 7.25±1.85 13.24±2.76 5.700 8 0.000 0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患者通常在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进食生冷腐馊食物后发病,其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以恶心、腹痛、腹泻、发热和腹胀等为主,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病情较轻时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通常能得到缓解,但患者病情较重时常规治疗的应用效果通常有限,难以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在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病情通常会不断加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肠穿孔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其相应的治疗[2]。甲氧氯普胺和山莨菪碱是临床上用于急性胃肠炎治疗的常见药物,其中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常见的止吐药物,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3]。山莨菪碱是一种常见的解痉药物,其在平滑肌痉挛和胃肠绞痛等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促使患者的疼痛改善。但根据临床实践,采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方式使用甲氧氯普胺和山莨菪碱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其临床效果通常难以达到满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甲氧氯普胺和山莨菪碱经肌肉和静脉注射后药物代较快,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导致其治疗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而在加大药物用量时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只能小剂量用药[4]。中医上认为急性胃肠炎属于泄泻和霍乱的范畴,其主要是因为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以及过食生冷肥腻,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所致,因此需要采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方式进行治疗[5]。足三里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对足三里进行针刺时可起到促使胃肠蠕动的功效,并且能让人体内多种消化酶的活性提升,增进患者的食欲并帮助消化[6]。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山莨菪碱和甲氧氯普胺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时,不仅能有效促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还能有效起到降逆止呕、健脾和胃和调理胃肠的功效,对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帮助[7]。
该研究对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腹痛症状缓解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促使患者疗效提升并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