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通讯员 郭建萍 胡凡磊
七月炎夏,一场如约而至的重要学术年会带来了凉爽的荷风清香。2019 年7 月12 ~14 日,国内临床免疫学领域重量级学术盛会—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2019 年会暨北京大学医学交叉学科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次年会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办,北京免疫学会、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协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是临床免疫相关学科专业融合的高端学术会议,是我国临床和基础免疫学界及交叉学科的年度盛会。
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的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马大龙教授、吴玉章教授、副秘书长黄波教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名誉主任委员仲人前教授,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赵明辉教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兰兰教授、孙尔维教授、朱平教授、陈同辛教授、曾小峰教授,以及各专业著名专家张泽民教授、沈南教授、胡克平教授、朱海珍教授、刘杰教授、韩晶岩教授、陈兰芬教授、王晶教授、李涛教授、于晓波教授、钟超教授、游富平教授等40 多位知名学者,临床免疫及相关专业领域500 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设立了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包括类风湿关节炎专家论坛、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性皮肤病跨学科论坛、肝病免疫专题论坛、北大医学-“医带医路”自身免疫性疾病精准诊疗论坛等。与会专家针对风湿免疫病、肝病、肾病、皮肤病、脑病、肿瘤及感染等免疫性疾病展开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基础免疫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肝病免疫、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肾脏免疫、风湿免疫等相关主题,从基础研究、大数据临床诊治及实验室技术新进展等多个角度,对临床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共同探讨免疫病及其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栗占国教授在致辞时谈到近十余年来,临床免疫分会在总会的指导下,每年都组织开展了年会及其他各种大型学术活动,同时还开展了多个专题的交流,为国内临床免疫学领域的发展、临床和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此外,他指出今年年会的最大亮点是“国际化前沿新进展”。多数讲者来自国际知名临床医院和最前沿基础实验室,可谓“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 70%以上参会嘉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0% 以上参会者为青年研究者和免疫专业研究生。
临床和基础的交叉融合是临床免疫学分会多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已成为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临床免疫分会将秉持这一传统,每年继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希望为国内临床和基础免疫研究的有机融合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马大龙教授首先热烈祝贺大会的隆重举行,非常高兴能够第三次参加临床免疫学会分会举办的活动。他指出,这些年来,在栗占国教授的领导下,临床免疫分会举办了丰富的学术活动,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代表总会表示感谢。马大龙教授作为老一辈免疫学家,还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希望基础免疫学家和临床免疫学家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从临床中提出科学问题,和基础研究者共同探讨和研究,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用到临床中,真正实现从临床到基础,再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
□大会现场
马大龙教授介绍了新细胞因子的发现及药物研发;栗占国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病临床前沿研究机遇和挑战;黄波教授介绍了T 细胞记忆形成的机制;沈南教授介绍了cirRNA 的最新研究成果;张泽民教授分享了肿瘤单细胞测序最新进展;胡克平教授介绍了抗体最新技术;刘杰分享了肿瘤最新诊疗新策略;孙尔维教授讲解了α 胞衬蛋白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朱海珍教授、李涛教授、陈兰芬教授、钟超教授、游富平教授从基础免疫的角度介绍了其最新研究进展;王晶教授和于晓波教授分别分享了疾病研究的大数据策略和血液蛋白质组学平台。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秘书长胡凡磊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朱平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及致辞。朱平教授代表临床免疫分会也提出了新的希冀与展望,表示下一届临床免疫分会年会初步定于成都召开,将在延续本届大会的精彩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临床与基础领域对疾病问题的相互碰撞启发、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同时鼓励更多拔尖年轻学者登上临床免疫的展示台,为临床免疫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栗占国教授:面对面访谈
《中国医药科学》:我们注意到本次年会邀请的专家都是重量级的,讲的一些内容也都是让大家耳目一新的,请问您对大会的讲座内容进行了哪些设计?
栗占国教授:今年年会设立了40 多个讲座,多数讲者是国际最前沿的专家,不少专家谈到他们对年会的看法时表示,这是在国内开的国际会。像樊代明院士、吴玉章教授、黄波教授、张泽民教授、陈兰芳教授等全部讲者都是在国外大会上发言的演讲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国际一流水平,而且他们介绍的不少内容都是他们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思考。
年会的讲座内容全面覆盖了临床和基础、转化医学等领域,内容包含了丰富精彩的前沿资讯和经验体会,一方面,年会讲者的学术水平堪称国际一流,另一方面年会也是很“接地气”的,安排了一些非常有实用性的讲题,比如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新的标志物在自身免疫病的意义等。
樊代明院士是国内整合医学的倡导者,他讲的是医学的反向研究,从宏观上谈到了如何开展医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他在报告中指出,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向技术化发展,向微观领域深入,但也要强调整体观、系统观,对有些科学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或许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吴玉章教授是免疫学大家,他讲的是如何实现免疫的平衡和稳态,阴阳调节,一些细胞在某些免疫疾病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应该怎样调控的问题。韩晶岩教授是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名家,他介绍了中药在免疫病中的治疗作用,通过中药小分子干预炎症反应,也是非常前沿的话题。赵明辉教授解读了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慢性肾脏病诊治的现状进行了概述。
从临床免疫到基础免疫以及其他的相关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都较为成熟,研究者们清楚目前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比如对疾病的认识、临床缺乏的一些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等。同时,临床和基础的研究者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需要对方的帮助的,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开展更好的研究。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通过年会把这两部分研究者召集在一起,让大家在年会的平台上有机会当面了解对方的研究工作进展,询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助。
另一方面,不仅是临床和基础的专家,技术人员、研发及药企人员对年会也有需求。自身免疫疾病是一个交叉领域,因此年会还邀请了不同的临床专业的专家,比如肿瘤免疫同样是这次年会的亮点内容之一。
首先,来自临床免疫和基础免疫的众多专家们在会上聚首交流,形成了共同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比如基础免疫研究对临床医生讲的多是新的研究成果。同样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对临床医生讲的一些内容也会感到很新,所以双方都是获益的。这样会形成一些新的想法,甚至一些重大的课题可以通过年会上专家们的互相交流酝酿产生。
其次,通过这样的交流,使不同的研究者有机会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术。所有的参会者都能在年会上有所获益。刚才我们免疫学会的一位副主任委员对我说,参加那么多会,有关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新内容并不多,但是参加临床免疫学年会的各领域专家,在交流中都感到不虚此行,收获颇丰。不少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甚至推掉了自己专业领域的重要会议,特意赶来参加临床免疫年会。
第三,年会举办以来,为风湿免疫、细胞生物学等免疫相关的领域带来了非常好的学术影响。年会的举办满足了多领域的高年资专家,以及刚刚开展研究的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等多层次研究者的学术需求。同时通过媒体的努力将年会的学术内容“翻译”得更“接地气”,从而辐射和帮助更多人群,带来很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