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馆藏两张民国时期居民身份证研究

2019-08-12 01:19孙静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代中华民国身份证

孙静

摘要:身份证在现代社会,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都有,它包含基本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及发证机关等,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唐山博物馆在征集清末、民国时期纸质品时有幸征集到民国时期两张身份证,与我们现代的身份证已经相当接近了。

关键词:身份证;古代;中华民国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09-01

一、身份证的由来与用途

身份证,顾名思义,就是身份的证明,可它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代就有类似的物品存在了,据说最早开始于秦国,是谋士商鞅为完善户籍制度向秦王献策而制,它还有个特别的名字,称为“照身贴”。当时的秦国,对照身贴携带的要求非常严格,本国人必须随身携带,不然会被当作是他国的细作并予以治重罪,日常若无照身贴随身,连留宿都是不可能的。

任何物质的产生都是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且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先进。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每朝都有自己的特色,证明身份的凭证也不尽相同,但当时却只有达官贵人才配拥有。历史上出现过的虎符、鱼符、牙牌、腰牌等,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身份,也可以区分出人的地位等级。唐朝时鱼符最流行,但在武后称帝以后曾被废掉。宋代时较流行的是腰牌,到了明代,多用象牙、金属或木头材质的片子,称为牙牌。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明代时的身份凭证已经比较普遍了。到了大清,除了腰牌以外,朝中官员的官服、官帽上顶戴的帽珠的材质及花翎的单眼、双眼、三眼更是区别官级证明物。

二、唐山博物馆入藏的两张民国时期居民身份证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那时身份证更加普及。凡是有户口登记的公民,都能在户籍登记所在地申领身份证。唐山博物馆入藏的两张民国时期的唐山居民身份证是唐山博物馆征集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纸质藏品时,随同一些老字号的店铺商标、钱票、地契等一同征集上来的。身份证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早就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出差、旅行、在外住宿时更是需要随身携带。若是不甚丢失,就会影响整个行程,可以说没有身份证你将寸步难行。

唐山博物馆征集到的这两张身份证,一张颁发于中华民国三十年,正面的信息包含:身份证明书,第05014号,姓名、年龄、现住所、职业、唐山市公署加盖公章、颁发日期以及本人照片并加盖公章,照片正下方分两栏分别为左食指和右食指指纹采集区域。

这张身份证明书的颁发部门是唐山市公署,其长度为10.5厘米,宽度为7.5厘米。这张身份证保存不算很得当,纸面稍有破损,上面的字迹也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些模糊,而且有的字己很难辨认,总体上也还算是完整吧。

另一张颁发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正面有明确的信息: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河北省唐山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本籍、寄籍、号码唐壹字第10734号、颁发日期、保甲番号、住址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本证为持证人身份证明之件不得损坏或转让;伪造变造身份证者以伪造文书论罪;各级政府及警察保安机关得于必要时命持证人交付本证查验但不得扣留或没收;本证所载项目内容如有变更应随时报告乡镇公所更正;本证如有遗失须立即依法呈请补发”,如图1所示。

這张身份证明书和第一张比较起来保存相当完好,表面没有污损,字迹也很清晰,反面还有持证人教育程度、职业、国民义务劳动、公民资格、家属成员以及照片或标准指纹符号、役历等,并于照片栏贴有清晰的照片,并在照片上盖有印章。此时的身份证明书包含的内容比民国三十年颁发的身份证又更加全面具体了。

无论是哪个时代采用的哪种证明身份的物品或方式,都与当时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都是为了限制人口的流动,便于统治者的管理。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更是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生的。到了现代,身份证已经成为每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身份证。

猜你喜欢
古代中华民国身份证
特别的“缘分”
据说最近流行晒身份证,各路大神都被炸了出来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ocutors’ Choice of Speech Strategies and Their Power Strength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