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莹
今年,长宁区委把“关于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环境品质”的重点调研课题交付给区人大党组牵头开展,调研从2月初开始启动,拟定于6月中下旬结束,将形成“1+5”,即一个总报告和五个分报告的调研成果,并提交区委常委会审议。
敢于直面“短板”
以问题为导向,敢于和善于找准问题是衡量调研质量的标准之一。通过多年努力,长宁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以垃圾分类工作为例,形成了以源头自觉分类为基础,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特色,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为目标要求,全过程、全区域、全覆盖推进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
但在调研中,有居民反映:“我们也想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但小区没有设固定垃圾箱房,怎么办?”据了解,目前长宁区仍有近10%的居住区为无固定垃圾箱房小区,这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不少居民反映:“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做法很好,但是这个固定时间和地点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地‘一刀一刀切。”垃圾分類“主战场”在社区,有社区居委会书记述说了自己的忧虑:“现在我们小区是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盆景是有了,但不能骄傲,要自我提升,让‘盆景变成‘风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对于这些问题,调研组都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分析,反映在调研报告中。
“开门”搞调研
调研组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赴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区)开展调查研究,借鉴务实创新做法,提出新举措,争取新突破。
区人大党组成员兵分四路,带领相关委室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执笔人等,先后赴杭州、芜湖、北京、十堰等地,学习当地在治水治气、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好做法,并形成了考察报告。“十堰市的绿色发展决心很大,真的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管污,这种精气神值得我们学习。”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在工作例会上感叹,“十堰治水的鲜活经验一定要在调研报告中有所体现,并结合长宁实际,找到适合我们的治水好办法”。调研组认真总结了外出调研的所感所悟,提出加快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变化情况等意见建议。
发挥代表宣传推动作用
区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到此次调研中,通过代表接待选民、言传身教等方式,向居民开展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动员,及时传递区委决策部署的信息,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和支持,努力使居民逐渐养成习惯并常态长效。人大代表还注重倾听百姓的“金点子”和“吐槽”,通过《区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对垃圾分类全程管理开展专项检查反馈表》《关于区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对垃圾分类全程管理开展专项监督的情况汇总》,把收集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在提高居民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
区人大常委会努力探索用活代表的资源优势。今年,由长宁区选举产生的市人大代表陈甦萍,运用沪剧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拍摄了宣传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情景剧,使普法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
另外,区人大常委会注重把此次调研和人大日常监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更多的代表参与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监督工作中,拓宽代表与政府部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渠道,综合运用明察暗访和“随手拍”信息平台等途径,鼓励代表树立“啄木鸟”意识,入微入细查找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当好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