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杨 旻,王慧娟,汪吉梅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200011)
对于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作为感染指标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RP测定在新生儿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细菌学培养是败血症诊断的金标准,但细菌血培养阳性率低,病原菌分离费时又滞后。目前炎性细胞因子在预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基于以上方面,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探讨脐血炎性细胞因子在预测早发感染中的作用,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参考。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卡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儿,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2003年提出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易感因素[1]分为感染高危组及对照组,分别有21例及51例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为临床资料不全、患儿合并窒息(1min Apgar评分≤7分)、严重先天畸形、遗传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等。
新生儿分娩断脐后立即抽取脐静脉血5mL置于EDTA试管中,采血后15min内予1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继续10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80℃保存,所有样本趋化性细胞因子配体2(CC-chemokine ligand 2,CCL-2)、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水平检测均采用HCYTOMAG-60K-7试剂盒与Luminex200/MAGPIX检测系统在默克生物检测服务中心(上海)完成,用Multi-Plex Manager Software MA5.1进行数据分析。记录母亲年龄、有无产时发热(≥37.5℃)、羊水情况、孕34周阴道B组链球菌检查结果(GBS)、有无胎膜早破及时间、分娩时宫腔分泌物培养结果、产前24 h内血常规、CRP指标及有无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记录其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12 h后血常规、CRP指标、PCT、血培养结果、有无黄疸等资料。本研究经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新生儿早期感染诊断标准参照《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1],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美国妇产科绒毛膜羊膜炎管理实践[2]。
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TATA 1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或多组间计量数据比较行方差齐性及正态性检验,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为非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2例新生儿平均胎龄为271±10 d,出生体重为3123±512 g,母亲平均分娩年龄为31.0±4.0岁,感染高危组及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感染高危组及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一般资料分析
感染高危组与对照组细胞因子CCL-2、TNF-α、CX3C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感染高危组与对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pg/dL)
各细胞因子与母亲及新生儿感染指标相关性分析,新生儿脐血TNF-α水平与母亲产前24 h血常规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成负相关,与淋巴细胞百分比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感染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脐血CCL-2、CX3CL3水平与母亲及新生儿相关感染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表3 各胞因子与母亲及新生儿感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早发型感染是指在出生后72 h内发生的感染,常与产前、产时的感染有关。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各种治疗性干预措施的应用,感染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生儿期感染的患儿更可能发生脑瘫、低智力及低神经运动发育指数、视觉损害和生长发育缺陷。当前严重感染和败血症仍然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的高感染易感性以及新生儿感染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和多样性,使得早期诊治成为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目前用于新生儿感染诊断的常用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抗生素治疗常需在无细菌培养的结果时就根据经验而应用,有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的可靠而敏感的指标和一个阴性预测的诊断性试验,使新生儿感染能被准确识别和及时治疗,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细胞因子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MASSEVA等[3]最先报道羊膜内感染与宫颈分泌物中细胞因子IL-6浓度升高有关,羊水中的浓度也会升高,并且在早产儿中发现细胞因子IL-6诊断宫内感染的可靠指标和参数,其变化出现在白细胞和CRP改变之前。最新的研究还发现PCT(降钙素原)、IL-6、IL-8等在诊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时比CRP等有非常大的优势[4]。联合其他的血液学指标和临床表现,可以极大的提高诊断的可靠性。一项关于胎膜早破和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研究[5]还发现脐血中的IL-6、IL-8、TNF-α和sI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在诊断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非常高。
CCL-2(MCP-1)是一种小分子分泌蛋白,属于趋化因子CC亚家族,主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CCR2结合参与炎症反应,对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的活化和趋化起重要作用[6]。研究发现CCL-2在妊娠早期参与免疫耐受及妊娠维持,妊娠晚期参与分娩发动,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及胎膜早破等感染时新生儿羊水、母亲宫颈分泌物中CCL-2水平显著升高[7],并对发生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有一定预测作用。在本研究中感染高危组与对照组脐血CC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母亲、新生儿相关感染指标及是否发生黄疸无明显相关性,与相关研究结果不同,考虑与纳入样本数较少且感染高危组确诊新生儿早期感染患儿较少有关。
CX3CL3是具有黏附、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通过与受体CX3R1结合参与炎症细胞的移动、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肿瘤形成等过程,并可诱导NK细胞、效应T细胞等炎性细胞到达特定炎性反应部位发挥作用[8]。通过对成年大鼠的研究发现表达于不同细胞的CX3CL1所起的作用不同[8-9],表达于间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的CX3CL1参与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等。李晓晓等[10]通过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及不同胎龄健康新生儿脐血及感染组新生儿外周血与脐带血中CX3CL1水平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出生体重及胎龄对其表达无影响,外周血和脐带血中CX3CL1水平相对稳定,而在不同感染组脑脊液中存在差异,并随感染程度加重升高。在本研究中感染高危组与对照组脐血CX3CL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母亲、新生儿相关感染指标及是否发生黄疸无明显相关性,作为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感染指标的依据不足,与其发现相符。
TNF-α是炎症早期反应重要的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其在预测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1-12]。在炎性反应中,TNF-α首先被激活,并刺激其他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还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分泌其他细胞因子[13],研究发现TNF-α与IL-6联合检测可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提高至60%左右[14]。检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IL-6、TNF-α水平发现其明显升高,并随感染加重而升高,β-hCG、PCT、CRP联合检测诊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63%、86.67%[15]。在本研究中,感染高危组与对照组脐血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脐血TNF-α水平与母亲产前24 h血常规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成负相关,与淋巴细胞百分比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在炎性反应中激活诱导淋巴细胞有关,新生儿脐血TNF-α是否主要由母亲血液中活化的炎性细胞分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纳入样本数过少及感染高危组确诊新生儿早期感染患儿相对较少等原因,本研究未发现炎性细胞因子CCL-2、TNF-α、CX3CL3在预测有感染高危因素足月儿早期感染中有明确临床参考意义,由于临床实际差异可能影响统计学分析,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应对母亲产前感染指标升高等有感染高危因素新生儿感染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及早发现并治疗新生儿早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