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在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基本的课程知识之外,还需要给学生讲授一定的时事政治。时事政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扩展,而且它还是高考政治中所必考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时事政治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立足于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所谓的时事政治,实际上就是将当下一些比较热门的事件和新闻,通过在课堂的教授,让学生了解当下发生的时事,紧跟当下潮流,在补充政治课程的时代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趣味。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并不是这段时间才兴起的,它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有一段时间,因此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基础上,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应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
一、
采用多种形式展开时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时事政治进行授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由教师将相关的时事政治,投影到PPT上面,或者是打印成为相应的纸质教材,分發先去让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教师对其进行讲解,针对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说是可以将时事政治,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这种形式毕竟太过于枯燥,反而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那么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也会大打折扣。
正是因为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时事政治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不利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推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是适时地进行反思,在进行时事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展开时事,从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神奇的货币》的时候,这节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并让学生知道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从而理解纸币的优点,并掌握其特点和规律。针对这样的课程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从结合前段时间的上调基本税收工资入手,通过这一时事来展开课程的教学。其中展开的方式,教师就不要只是局限于讲授的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给学生播放当时的新闻报道,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感受到上调基本税收工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而推动高中政治课堂的良好开展,实现更好的时事政治教学。
二、
将时事与重难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
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时事政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课堂引入,或者是课程拓展,教师往往很少想要将时事政治与教学重难点结合起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政治学习到了高中,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单独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没有办法能够完全理解的,而通过时事政治,就可以将重难点以一个清晰、直接、简单的形式展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很少看到教师将时事与教学重难点相结合,从而便导致了学生对于时事知识记忆得不深刻。而通过将两者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时事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以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时候,这节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意识。针对这样的课程,学生在理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定义的时候,必然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当时的两会报道的相关时事新闻进行展开。通过这样的一个时事新闻,学生就能够清晰知道参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人,都是哪些人,从而便不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互混合,促进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因为这个时事政治新闻是与课程重难点知识结合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相关的时事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了相关的时事考题,也能从容应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更好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真是一举多得。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对于进行时事政治的授课,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通过时事政治课程,还可以为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堂提供鲜活的教学气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从时事政治在课堂上的应用出发,并着眼于时事政治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结合效果,对相关的应用形式进行不断分析和回顾,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闯.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3(60):116-117.
[2]杨秀艳.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4(67):122-123.
作者简介:
张海霞,甘肃省敦煌市,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