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沈丽 蔡琴
摘要:化工原理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是高等院校化工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被动、团体意识薄弱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特点以及当前“新工科”的背景条件,提出了化工原理辅导课开设的必然性,并叙述了化工原理辅导课具体的实施方式,以期对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化工原理辅导课;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一、引言
化工原理是制药、化工及高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四大化学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工程性质较强。此课程是由一系列的单元操作组成,包括吸收、流体输送、精馏、传热、干燥及萃取等等,主要叙述各单元操作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具有代表性的设备种类,各单元操作之间衔接性不强。同时,化工原理课程涉及较多的计算,具有知识点较多、公式繁琐、计算量大及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对于没有实践经验、须从理论思维转变为工程思维思考问题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讲解各个知识点,几乎没有时间讲习题,没有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以至于到期末考试看到题目的时候,感觉平时讲过,却不知如何着手解题。
二、独立学院开展化工原理辅导课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同时,又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本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较弱,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规划,以至于常常出现考前突击复习的情况;思维相对而言比较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但学习却很被动,喜欢社交活动,部分学生以为学习就是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现实、积极,但以自身为核心,功利性较强,集体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将学习当成是谋求生存的一种方式,其具有某种程度的功利色彩;重视技能和实践,同时又轻理论,学生乐于参加社会活动,一方面说明学生意识到在现在的市场机制下,光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绩不理想。独立学院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经过大学四年后,使得有些学生自身变成了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的情况。即掌握的理论知识比不过普通高校本科生,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则弱于大专生。
(二)化工原理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对于化工原理的教学,我国大部分院校采取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系统地讲授知识,重点则在于尽可能的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水平、逻辑推理能力及间接的经验在了解掌握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并且有效地掌握自己所需的更多信息量。该模式对于教师的权威性及其看重,强调教师的领引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单向传递到学生的过程,一个ppt课件即可上课。加上现在的教学课时减少了,教师只是为了赶进度,抓紧时间把课上完,唯恐出现课上不完的情况,根本考虑不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虽也有部分老师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课程,发挥不到根本性的效果。学生只能勉强把课学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题目来练习,学生不会应用,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不是很清晰,考试还是不会,以此这样不能积极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三)“新工科”的需要
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及科技革命,“新工科”的概念随之产生。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共识”。次年的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发布了“天大行动”,探索工科可能发展的新模式,深化了高校工程教育“中国模式”的内涵。4月28日,CDIO联盟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正式启动“千生计划”。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智力与实践技能;态度、伦理、价值及行为;综合与应用学习;人类文化与物理自然世界的知识;职业能力;社区服务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综合与应用学习,使得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即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基础薄弱、学习被动、功利性强等特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及“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可开展辅导课(习题课)[2-6],以讲解题目为主,以题带知识点,学生能够适时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不仅使得学生不再畏惧做题、在期末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学生在平时就能够将所学知识点牢牢地记住,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工原理课程的信心。
三、独立学院化工原理辅导课的实施
化工原理辅导课不同于平时正常的上课,此时,学生对此门课程已有一定的了解,只不过可能不太熟悉,具体的知识点不会应用,而辅导课则是将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应用的过程。下面就以“吸收”这一章为例叙述一下化工原理辅导课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本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气液相平衡;扩散与单相传质;低浓度气体吸收;相际传质;化学吸收及高浓度气体吸收。然后,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解读。本章的重点为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一维定态条件下,传质通量及扩散通量的计算;双膜理论是如何理解的;气液相平衡;传质单元数(NOG)的含义、传质单元高度(HOG)的含义;NOG的计算方法;物料衡算及操作线的含义;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难点则为吸收塔的定量计算,比如填料塔的高度计算(包括HOG、NOG及最小液气比的计算)以及对任一指定的填料塔,改变其中某一操作参数,如操作温度、吸收剂的用量或进口浓度,计算气体出口浓度;吸收塔操作型问题和设计型问题的强化分析。
最后,针对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题目,比如说:(1)关于扩散与相际传质的一道计算题:柏油马路上积水3mm,水温25℃。水面上方有一层0.3mm厚的静止空气层,水通过此气层扩散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分压为1.5kPa。问路面上的积水多久后会被吹干?(2)什么是双膜理论?(3)设计时,用纯水逆流吸收有害气体,平衡关系为y=2x,入塔y1=0.1,液气比(L/G)=3则出塔气体浓度最低可降至多少?若采用(L/G)=1.5,则出塔气体浓度最低可降至多少?等等。一系列的题目之后,再解一些综合性较强、囊括知识点较多的题,比如说以下这道题,即为吸收过程的设计型计算题:用纯溶剂逆流吸收低含量混合气,以回收其中的可溶组分,物系的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吸收剂用量是最小用量的1.5倍,试求以下两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塔高,传质单元高度为0.9m。(1)回收率为90%。(2)回收率为99%。(3)以上两种情况下吸收剂用量有何区别?再如吸收过程的操作型问题:有一高为3.3m的填料吸收塔,常压下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氨。混合气入塔的摩尔流率为0.02kmol/(m2·s)。清水的喷淋密度为0.019kmol/(m2·s)。进口氣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3%,气相总传质系数为0.2kmol/(m3·s),亨利系数为57kPa。问排出气体中氨的浓度为多少?
四、独立学院化工原理辅导课的效果
通过化工原理辅导课,使得学生在平时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应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是有价值的。通过做题及讲解,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平时学到的或许已经遗忘的知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学習成绩相应地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也会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潜力和能力,教师感觉到成就感,更愿意、更有信心用心地去教好每一位学生,弥补了平时的课程存在少学时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默契度与配合度得到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五、结语
在独立学院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化工原理这门课程独有的特征、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及现在盛行的“新工科”的背景下,化工原理辅导课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得到提高,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也能够得到增强,同时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相应地提高,这也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KERRY S.Hig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seeking affective learning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9 (1):87-98.
[2]周艳军,赵永华,刘彦琳,等.习题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8 (5):112-114.
[3]史德青,王万里.浅谈开放式习题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5 (5):92-95.
[4]秦正龙,黄芳敏,刘 飒.化工原理习题课的一种尝试[J].化工时刊,2016,30 (6):53-55.
[5]王晓君,齐世学,丁海燕.《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44 (12):307-308.
[6]李宁.革新《化工原理》习题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广州化工,2010,38 (3):205-207.
项目基金: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JGYB17015
作者简介:王佳佳(1989.11-)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化工与制药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