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宜春
【摘 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120名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被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并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血压数据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前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不具备可比性,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缓解患者身心痛苦,将患者血压稳定在合理区间之内,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高血压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其临床治疗方案与效果也吸引了大量关注。高血压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但是对人体各项机能损伤极大,因此为保证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尽可能缓解患者身心痛苦,本文对现阶段常采用的两种护理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判断应用效果的优劣。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12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基本都是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被确诊为高血压。在两组患者当中,观察组包括男性31名,女性29名,年龄区间为59~76岁,平均年龄为(65.3±4.5)岁,另外,本组患者的血压区间为收缩压138.5~212.5mmHg、舒张压91.6~119.8mmHg;而对照组则有32名男性患者和28名女性患者,年龄在6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4.8)岁,且舒张压在91.3~120.0mmHg之间,收缩压在139.2~212.7mmHg之间。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P>0.05)。
1.2 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1)观察对象已根据诊断标准被确诊为高血压患者;(2)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处于正常状态;(3)患者自身没有影响研究的并发症;(4)患者自愿接受护理干预;(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手段,包括对患者普及基本病理、叮嘱患者积极预防保健、给药治疗等环节。
1.3.2 观察组 本组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组建小组、设计制定针对性方案、具体实施三个环节。首先组建专业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在对患者基本情况及个人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之后,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计划,并严格遵循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不仅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人性化护理,同时还要关心患者出院以后的相关情况,及时回访。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血压水平;(2)护理效果。
1.5 疗效评价 显效表示低压降低幅度≥20mmHg或者降低幅度≥10mmHg到达正常范围内;有效表示低压降低10~19mmHg或降低幅度<10mmHg达到正常水平,另外如果高压下降幅度≥30mmHg同样表示有效;除此之外的所有情况均判定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用t检验组间数据;%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且当P<0.05实验数据成立。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比较 经护理,同时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護理效果对比 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00%(60/60);对照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0%(54/60)。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如何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成为现阶段包括医疗健康行业在内多个行业共同研究的问题。就医疗行业来看,如何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拥有更愉悦的护理感受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兴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方式坚持以患者为本为原则,更具有人性化色彩,也更注重患者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的身心感受,同时这种护理模式也为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理论知识,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能够对治疗及用药方案产生心理认同,从而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治愈速度,同时也推动了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创设更为安全舒心的治疗环境[2]。
综上所述,在对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应用这种路径能有效稳定患者血压指标,缓解患者身心痛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了解血压病症相关知识,对自身病情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因此这种护理方法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杜千琼.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276-277.
李燕.浅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