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研究

2019-08-09 01:56陶红
新闻爱好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发展目标国有企业

陶红

【摘要】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给企业提供了便利、快捷、多元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管理和技术创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风险也成倍增加。网络舆情不仅严重伤害了企业形象,而且会影响企业融资、并购、销售等,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国有企业应研究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应对处置机制,为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舆论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风险;国有企业;应对机制;发展目标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1]。目前,网上唱衰、质疑、诋毁国有企业的声音不绝于耳,严重伤害了企业形象和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任何怀疑、唱衰国企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要加大国有企业的正面宣传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国有企业要善用新媒体,把握舆论场,建立新机制,提升防范和化解网络舆情风险能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国有企业面对的网络舆情风险

(一)质疑和唱衰国企的负面言论

一段时间内,网上常常充斥着一些贬低国有企业的论调,某些污蔑、诋毁国企的声音非常活跃。一些人大肆渲染“去国有化”言论。尤其是当企业遇到困难时,这些言论便说国企“落后”“低效”“即将破产”,并把问题根源归结于国企制度上;如果企业经营业绩好,则被贬斥为垄断、暴利。总之,凡是好的方面就极力贬低,凡是不好的就无限放大,习惯性“贴标签”“扣帽子”,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不实言论误导网民,削弱国企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

(二)企业内部问题诱发網络舆情

多年来,国企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有一定席位。但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常常成为网络上对国企诟病的“噱头”。特别是国企机构精简、薪酬调整、人员分流等,公众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广泛关注。一旦个别人在网上“吐槽”,就会成为讨论争议的热点。网络上常常散布一些“恶搞”国企改革的言论,恶意炒作国企员工“高福利”“集体炫富”等网络舆情,引起“社会公平”“腐败”等敏感话题,直接将舆论矛头指向国有企业。

(三)拓展国际市场面对复杂舆论环境

国企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参与和融入对外投资、企业并购等,引起国外某些利益集团的担忧。在西方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中,一些人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入侵”“资源掠夺”等词汇攻击中国国企。[2]在全球化竞争中,企业仅凭质量、价格和服务还远远不够,品牌形象对提升竞争力和拓展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四)安全环保等社会敏感问题易引发重大舆情

人们如今对社会责任、生态、健康等话题十分关切,网络上常常出现这类恶炒国企的负面舆情。如在公益活动中捐赠多了,则被说成资金浪费、财大气粗、用国家的钱买人情;如果捐赠少了,就会被批成冷漠无情、逃避社会责任。一旦国企涉及安全、环保等负面报道,就会引起网络大肆声讨和无端指责。一些国企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当地就业率,选择大型项目在当地落户,网上却时常出现“破坏生态、危害健康”的反对声音,造成群众恐慌和担忧。

二、企业面临网络舆情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一旦触发,就会快速传播,一个个微小“舆论点”汇集聚焦,短时间内形成信息链、时间链和发展链。[3]网络舆情的突发性,表现在很多舆情几乎在企业未察觉的情况下,突然间铺天盖地、满城风雨,把企业搞得晕头转向。

(二)网络舆情影响面更具无界性

在国企面前,网民个体传播效果非常微小,但这种行为,一旦聚集起来,引起共同关注和声援,“孤掌”就变成“共鸣”,“陌生人”就组成了声音嘹亮的“声讨团队”,对企业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不可小觑。[4]网络具有全球性,国内发生一件小事,舆情影响将由国内传播至国外。近年来,国有企业海外市场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多,网络负面舆情将严重影响海外业务,如正在进行的海外项目竞标、工程施工和人员交流可能被中断,不仅会给国企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会给国家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三)个体网络维权呈现普遍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种维权行为与日俱增。维权者认为“上访不如上网”,与信访、法律等维权相比,网络维权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扩散更广。特别是当员工、消费者向企业提出诉求,或是产生利益纠纷时,一些人常常将偏执言词和不满情绪暴露在网络上,寻求网络力量的支持,以便获取更大“优势”和“主动”。无论事件真相如何,个体往往就会被看成“受害者”“被压迫者”,对企业本能地产生“倚强凌弱”“店大欺客”等负面印象,把企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四)网络舆情成为重大事件“导火索”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就会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各类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成为引发企业重大事件的导火索。近年来,一些涉及企业利益的群体性上访、请愿、游行等事件,都与网络舆情有很大联系。研究分析众多该类事件的发展过程,均是通过转发、评论、扩散互联网信息,造成影响程度各异的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煽动,从而引起大量人员聚集,形成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与突发性事件相互交织,常常使局部事件演变为全局性事件,对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和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国有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现状

(一)在网络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

多年来,国企在改革中普遍削弱了政工力量,宣传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对新媒体研究得少、敏感性差,既没有防范舆情风险的“情报员”,也没有扑灭舆情的“灭火员”,在网络舆论上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有关国企的舆论话题出现后,公众往往在未了解真相之前,就直接判定错在国企,形成舆论“一边倒”态势,从而爆发更大的网络舆情。

(二)处置网络舆情反应缓慢滞后

面对网络舆情事件,企业应该迅速“发布事实、通报原因、澄清真相”。而实际情况是,当网络负面舆情爆发时,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手脚慌乱、不知所措,应对舆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迟迟不见动静。多年舆情研究结果显示,负面舆情不仅不会在时间流逝中消失,反而会借助网络传播疯狂蔓延。在弄得企业声名狼藉、形象大跌之后,还会增加消费者、投资者担忧,引发市场恐慌,导致更大负面效应。

(三)应对网络舆情方法简单

国有企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一些企业担心网络断章取义、恶意炒作,存在“不屑说、不愿说、不敢说”的窘迫,往往选择“沉默是金”的惯性思维应对。企业没有公开回复舆情,社会公众误认为企业已经“默认”。一些企业面对网络负面舆情如临大敌,往往采取封锁隐瞒消息、拒绝采访等消极方式应对。网民普遍认为“隐瞒就是掩盖、掩盖就是事实”,结果引起更大的猜测,导致负面舆情不断发酵。还有一些企业采取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等方式应对,结果激起民愤,增加了后续处置的难度。

(四)忽视社会力量作用

企业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风险时,往往忽略社会力量,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为在大众眼中,不涉事的第三方会更公平公正一些。例如,某国企通信运营商多项话费业务存在乱扣费现象引发舆情,该企业采取自查自改的方法,快速公布了检查结果。虽然在事件中看到了企业反应迅速,但由于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整个审查程序引发了公众较为强烈的质疑,将近三成的网民对内部问题采用自查的方式表示不认可。

(五)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通常情况下,很多国有企业缺乏防范舆情风险的意识,没有建立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在企业重大活动、重大消息发布前,根本没有意识到产生舆情风险的可能性,更未对舆情影响程度预测评估,没有提前制订预案,只能被动挨打。例如2018年某国企一则人事变更的公告,新任董事长为履历平平的“80后”、两名新任董事则是毕业没多久的“90后”,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质疑,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导致网络舆情四处蔓延。

四、建立網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事前立体化防范机制,消除舆情滋生蔓延的风险隐患

1.加密监测预警

坚持重大舆情早期预警,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实施24小时网络舆情动态监测,即时了解掌握信息,及早发现舆情苗头。提升监测技术,扩大搜索排查范围,掌握舆论热点和群体,锁定舆情源头。在企业内部时常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摸清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和产生原因,为妥善处置舆情提供有力依据。

2.做好评估分析

加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舆情的发生概率。企业在国家重大节日、企业重要决策出台前等特殊敏感时期,要对有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分析研判,把握舆情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途径,准确预计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积极寻找科学防控办法。

3.制订应急预案

科学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是确保处置效果的良方妙药。企业要把握好可能产生舆情的关键节点,根据评估分析情况,提前研究对策,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当网络舆情发生时及时启动预案,快速将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根据具体舆情发展态势调整方案,控制事态蔓延扩散。应急处置预案要加强平时演练,逐步完善,确保务实管用。

(二)建立事中规范化处置机制,杜绝网络舆情上升为群体性事件

1.注重正面发声

传播学“首发效应”告诉我们,首发信息对受众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先入为主,再要改变过来就非常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确保首发定调。”[5]企业要针对网络质疑和争议,通过官方平台及时发布事实真相,让网民听到企业的声音,避免猜疑扩大,防止矛盾积聚。[6]

2.提升处置效率

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算,随着时间的延续,舆情影响会越来越大,参与网民越来越多,处置难度必定成倍增加。因此,发现网络舆情,要遵循“马上、立刻”的理念,处置应对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快节奏,如同“快刀斩乱麻”,迅速有效制止网络舆情传播,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杜绝因中间环节或低效因素导致“小舆情”演变成“大舆情”。

3.采取分类处置

企业面对的网络舆情种类繁多,每一类舆情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规律,有时单个舆情突然爆发,有时多个舆情同时爆发,还有一些舆情在特定环境下最容易诱发。实行舆情分类管理,可以把握工作重点,分清主次,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处置重大复杂舆情事件时,能够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做到轻重缓急层层分解,实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避免消极被动。

4.消除问题根源

产生网络舆情的根源在网下,往往是由于现实问题和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企业推进和解决引发网络舆情的现实问题,才是真正消除负面舆情的“治本之策”。建立网络舆情核查解决机制,深入挖掘舆情背后的问题,及时了解核实、妥善处置。必要时成立舆情处置调查组,核实反映问题的前因后果,确保真问题速解决、伪言论快澄清,严控因问题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

(三)建立事后科学化反馈机制,增强企业抗击网络舆情风险的能力

1.实行动态跟踪

舆情风险处置结束后,注重对原舆情的跟踪管理,保持对原舆情的密切关注。针对舆情发展新态势、新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持续加强正向引导,防止负面舆情死灰复燃。特别是在重要敏感时期,对原舆情涉事人进行回访,防止重翻老账、旧事重提,避免二次舆情引发的连锁反应。

2.挽回受损影响

网络舆情有效化解后,尽管风险危机已经逐渐退去,但企业形象和影响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企业应着手开展品牌形象修复工作,重新树立社会影响力。结合舆情造成的“失血点”和“伤疤”,强化正面宣传,增进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和情感认知。扩大与国外企业的沟通协作,消除分歧和误会,获得彼此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3.固化经验成果

立足于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经验共享,及时总结分析、归纳梳理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建立内容丰富、生动详实的案例库,形成集监测、研判、分析、处置、引导于一体的有效模式和理论成果。结合网络发展新趋势,深入研究、分析、探讨网络舆情应对的方法路径,不断提高企业快速应对、妥善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1-18.

[2]沈逸.深入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J].求是,2018(10):27.

[3]严励,邱理.网络话语: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J].新闻爱好者,2017(1):25.

[4]郭全中.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治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6):29.

[5]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1.

[6]娄翠,靖鸣.移动互联网时代组织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9(3):19.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油田)

编校:王谦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发展目标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