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鑫
【摘 要】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为避免地球毁灭,全人类通过“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推离太阳系重建家园的故事。从审美特征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在叙述视角、视听效果、审美价值上有着鲜明的中国式审美特征。
【关键词】《流浪地球》;叙述视角;视听效果;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104-02
一、影片《流浪地球》的基本内容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国内首部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如期上映。该片主要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在不久的将来,太阳会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依靠太阳生存的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面对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二、影片《流浪地球》的审美特征
通过《流浪地球》的镜头描述,折射出全人类的生存现状,这是本片的核心特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图像的视觉媒介彰显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1]本片通过另辟蹊径的叙述视角、独特创新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为观众成功展示了东方硬核审美趣味。
(一)另辟蹊径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在叙述视角上,《流浪地球》以祖孙三代亲情为纽带作为影片的主线,重点以“家”字开篇,重视家庭的伦理,上升到对国家的爱直至对地球——这个家园的守护。这样的宏大命题是深刻在中国人的骨髓中的。
首先,在影片的编剧中,“人物弧光”一直是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技巧。所谓“人物弧光”,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给出了定义:简单来说人物的弧光其实就是人物的变化,人物的成长。通过一系列“刺激事件”或契机,使得主人公在情节主线的不断变迁中逐渐成长。在影片中刘启姥爷的死亡及临终的嘱托让他理解了亲情的意义;王磊救援团队的前赴后继让他开始理解到责与使命;抵达苏拉威西之后,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刘启开始懂得承担与牺牲,并逐渐开始理解父亲。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转变,使刘启的成长历程变得更加清晰。
其次,影片将亲情元素镶嵌于拯救地球的宏伟背景之中,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亲情观念与家国情怀。从宇航员父亲与4岁儿子说数三个数就能看到天上的他,到影片结尾刘培强与21岁儿子引爆木星前最后的数数,前后呼应,深入人心。中国式亲情成为了着点人性最好的介质,与观众建立起了最大程度上的情感共鸣。
最后,影片在人物叙述重点上,尽显集体主义思想。影片抛弃了以往主角拯救地球的模式,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各个国家的志愿者前赴后继,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用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合作意识构建影片基调,在主题的叙述上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独特创新的视觉效果。“科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类型,终究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点宝贵的痕迹。”[2]《流浪地球》没有辜负“硬核科技”的称号,电影在各个层面完成度极高,特技特效也极具震撼力,深入人心。
首先,在科技观感方面,《流浪地球》中出现了很多未来科技,引人入胜。影片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AI换脸,其中AI通讯器实现不同语言无障碍交流、套在人体上的智能强化外骨骼,诸如此类未来科技比比皆是,“赤道转向技术”“万座核聚变发动机”这样的黑科技也使影片更具新颖的视觉体验。
其次,在画面感方面,为了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影片大部分场景为实地搭建,美轮美奂的特效与震撼的画面俘获了观众的心。在影片中,逼真的布景与道具构筑出了灾难来临后的末世生活图景。巨大的发动机脚下是我们熟悉的往日城市,此刻被白雪覆盖,不见生机,尽显未来世界的荒凉。
最后,在服装道具方面,不同层次的各种道具也极为逼真细致。“能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盛宴,满足受众多样的试听需求。”[3]演员李光洁等救援人员穿的外骨骼防护服以及航空站吴京等人穿的航空服在强烈音效的烘托下,展现出重工业气质下厚重、凝滞、粗粝的科幻风格,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享受。
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流浪地球》在想象力、价值观念、文化价值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化特色,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首先,在想象力方面,与好莱坞模式有着显著不同。本片在剧本的设定与构思上与好莱坞电影“反套路”,面对即将毁灭的地球选择了全球总动员带着“地球”一起走,这与中国人内在传统的“家园”“故土”观念密不可分。基于“农耕文明”的奇特想象,立意显得深远且高人一筹。
其次,在价值观念上,《流浪地球》在影片情节设置中展现出中国式价值观。在灾难片这样的影片结构中,一次次不断地选择成为了影片的聚焦点。面对灾难时,刘启和姥爷几经犹豫毅然选择随同运送火石;刘培强在面对自己家园被毁、亲人死亡之际,毅然选择以死来换得地球的生存希望。这种选择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式价值观阐释,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舍家园与亲人,没有家,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存在都没有意义。影片中,刘培强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Moss回答:“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诚然,面对永远选择最小伤害的人工智能,最终选择了中国文化的责任、自我牺牲和对家庭社会的忠诚,传递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最后,在文化价值方面,《流浪地球》中多处彰显文化自信,这是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品牌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如何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是全球化品牌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4]第一,通过人类大灾难的情节搭构,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没有“孤狼”式的英雄,只有团结与合作,才是人类闯过难关的唯一出路。并不具备超能力的普通人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毅解决了世界危机,由全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集体主义在科幻片中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中国在科幻电影创作的伟大变革。第二,剧情设想与立意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刘培强对马卡洛夫中校说“冰会化成水的,我相信我们的子孙还可以在贝加尔湖钓鲑鱼。”这一情节根源于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中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不放弃,人定可胜天。影片最后刘培强操控太空站冲向木星,根源于孟子“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大义”,为了全人类,牺牲个人乃至家庭,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为受众提供娱乐的同时,需要通过文化传承提升受众责任感,实现价值引领。”[5]本片在挽救世界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更为有效的注入中国话语,彰显文化自信。
三、结语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式审美为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影片无论是叙述视角、视觉效果,还是深入的精神价值思考,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作为中国价值观传递的有效载体,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梦与中国精神。好的起点预示着中国科幻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我国科幻电影还可从我国其他成功成熟类型中汲取营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期待未来的中国科幻能够不断的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与美好。
参考文献:
[1] 谢加封,丁敬.城市户外广告:空间分异、场景演化与视觉修辞[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8(02):93-98.
[2] 周蓉.新时期中国科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2016(01):29-31.
[3] 胡颖,丁敬.中韩真人秀节目主持群比较分析——以《Running Man》和《快乐大本营》为例[J].今传媒,2018,26(08):93-94.
[4] 谢加封,陆少春,杨杰.面子意识、广告传播与全球化品牌偏好——一个分析框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05):4-11.
[5] 丁敬,胡颖.浅析泛娱乐背景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J].东南传播,2018(0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