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丽 李纯
[摘 要]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转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的特点表现为文本“读解构”有深度、知识运用有维度、思维发展有高度、审美教育有温度。从深度理解能力、深度运用能力、深度思维能力、深度审美能力4个方面来实施深度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107-07
信息社会对人才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有很大的改变。信息社会存在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知识大爆炸等特点,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知识体系建构能力等关键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能力正是深度学习所追求的,深度学习的出现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薄弱,阅读能力不足,浅层学习特征明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深度学习的加持。本文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最后的结果指向,从深度理解能力、深度运用能力、深度思维能力、深度审美能力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1.1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源自于早期散文阅读研究。1976 年美国学者在研究大学生进行大量散文阅读任务时,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阅读文章并进行测验:(1)直接对文章进行记忆并测试,称之为浅层学习;(2)让被实验者先学习文章进行系统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测验,即深度学习。对比实验之后分析结果显示深度学习的这组被试普遍比浅层学习的记忆效果好[1],由此深度学习开始崭露头角,被研究者所重视。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例如Marton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在氛围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建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佳学习结果。结果显示,学习者在面对同一学习任务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即表层处理方式或者深层处理方式),学习结果出现了显著差异[2]。(2)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如郭华教授从学科的本质入手,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本质,理解学习的过程,具备批判性思维,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还有学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建构深度理解知识的途径,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习环境以及已有教育资源的掌握进行反思管理[3]。(3)直接认为深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黎加厚教授在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深度学习的含义,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活动,并且新知识能与原有知识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学习者能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学习[4]。(4)将深度学习定义为获得某些关键能力的路径。如Beattie V基金会在实施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认为深度学习是要让学习者掌握必备的“negligence”,主要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是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解决问题等6种基本能力[5]。
上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但相关文献中缺乏在具体学科中对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通过分析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在氛围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整合信息,利用高阶思维掌握文本内容解决问题并且审美观得以提升的学习过程。
从上述概念中笔者把深度学习能力归纳为以下4种:(1)理解能力。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者能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辩证的联系,去粗取精,得到自己想获取的知识。(2)运用能力。深度学习强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掌握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領会知识的本质,学会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复杂情景中的能力。(3)思维能力。深度学习作为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化的指标,本身追寻的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思考方式。(4)审美能力。也就是审美价值观的培养,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投入情感,通过团队合作的过程来思考知识产生后面的情感、价值取向。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内涵
2005年深度学习引入我国后,已有学者将深度学习与语文具体学科联系起来,如有学者认为语文中的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对文本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认知结构中,批判性地理解文本,建构语文学习的全面性[6]。有的直接对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进行研究,比如李广认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学习语文中契合的单元主题,利用自身经验与学习的内容、情景进行对话,培养语文能力,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7]。还有的学者则进一步将深度学习放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认为深度学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者在对文本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面对问题时进行深度思考,多角度地理解建构,全方面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建构学生自己的阅读体系,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8]。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深度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大多离不开几个关键句的体现,离不开对阅读文本本质的理解、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文本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语文能力的培养。
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是指以确立高阶思维发展为目标,师生围绕小学语文阅读中适合的内容,积极投入高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与语文知识发生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紧紧围绕“四个能力”进行阅读教学,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建构学习者自己的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探索文本的本质,学会在现实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创设开放的环境氛围,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发展;师生共同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文本背后情感的诞生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点,指导小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语文素养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包含语文知识基础能力、建构能力、写作运用能力及思维能力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结合深度学习的特点,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核心特点。
2.1 文本“读解构”有深度
师生对语文文本的“读解构”,就是通过阅读、理解、建构赋予没有生命的文字以生机,让作者的文章得到二次生命。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对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解读水平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深度解读文本,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多元思维的培养都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就必须要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要让文本有深度,“解读”是关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重视对文章中字词句的建构、写作背景及背后情感诞生过程的解析,要求尽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深度解读文章。深度学习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理解,从对文章的“读解构”来深度理解文章。学生需要从对文本浮于表面的理解变为挖掘文本背后的写作手法、写作缘由及写作特点;从文本的字面意思深入追寻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观;从对一篇文章的孤立理解变为立足于整个单元的评价、应用及反思[9]。
2.2 知识运用有维度
在对文本充分理解和建构之后,便开始涉及到知识的运用。“运用”在教学中是指教师在没有明确指出问题该如何解决的前提下,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会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它是“迁移”意思的具体化[10]。维度是要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去评判事物。“运用有维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新情境。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前提下,深度学习强调通过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来理解新知识,并能分析评价这些知识,追求知识的多层次化。于是,知识多角度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1]。因为学生身处的环境不再像以前一样信息来源单一,教师只需让学生学会知识应付考试即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学生的信息接收面迅速扩大,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增多,单纯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面对的环境错综复杂,活学活用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的多角度运用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3 思维发展有高度
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者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将会得到同步发展,深度学习的隐性变化或关键所在也是思维的发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12]。高阶思维指高认知水平层次上出现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具体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4个环节,鼓励学生“存疑”“存异”。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主旨,通过达到高级认知来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创造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语言的作用是将人们的思维表述出来,思维发展才是最为重要的。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字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学会逻辑思辨[13]。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课上课下不间断的培养,所以高阶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动学生思维,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听取学生的答案,促使学生思维得到碰撞,散发思考的火花,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2.4 审美教育有温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研究关注知识、能力形成背后的价值观问题,在“课标”中,小学语文的学科素养中有一条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价值观。何为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指在主客体统一的审美价值关系中审美主体所形成的审美意识观念[14]。因此,小学审美教育不应再像从前那样,教师用寥寥数语总结课文背后的情感,這样的语言表述冰冷且毫无生机,学生不能切身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审美教育的“温度”就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美,切实体会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美”,并在学习者的心中留下了“美”的种子,并在适宜的情境中促使其生根发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及发现“美”的能力。有“温度”的美育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背后的美,促使学生健康心灵的发展;有“温度”的美育也是真正实现语文两大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学生在正确的审美观念中获寻到人文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如在执教《山中访友》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扮演作者与“山中老友”对话,学生自创一问一答法把课文转化为诗歌,学生感受课文的音律美,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作者把改编诗句运用于生活中,编一首小诗。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本文在充分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的理论基础上,深入研读“新课标”中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由师生共同形成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3.1 深度理解能力:理解与建构
1) 透过文章的“读解构”挖掘文本的深度理解,获得知识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深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衍生品,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从阅读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内部逻辑的理解;从文字表面获取的信息深化到对文本背后的思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指向的是学生理解的全面性和丰富性[9]。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学生能不能发生深度学习这个行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提炼重点,带着一颗充满质疑、批判的心去理解文本,才能促使深度学习的产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师生之间共同讨论新知识,共同理解新观念,在遇到困难时,学习者及时寻求教师帮助。教师及时反馈并与之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一种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深度理解,获取知识的丰富性及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