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达成的三联互动机制研究

2019-08-09 06:32房敏
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摘 要]随着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临改革的境遇。而利益相关主体群体共识的达成是制约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群体共识的达成,关键在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互动机制。以二级学院为中介,搭建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习实训(用人)单位间交流合作的网络关系,对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学校需要在权力下沉、院系教学领导力建设以及学院理事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三联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076-06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的风险。要在行动上落实改革,改革参与者在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是前提保证,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堂教学改革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决策主体、智囊主体、实施主体和反馈主体四类[1]。不同类型的主体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利益追求,这极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内部重要的教学组织建制,处于对上联系学校、对下联系师生、对外联系社会合作单位的中枢位置,不仅具有促成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形成的责任,也具有推动此项工作实现的优势。因此,以二级学院为中介,建立多元主体间的三联互动机制,对不同利益主体在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关键节点上形成共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达成的必要性和关键要素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利益相关主体均衡博弈的微观场域[1]。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矛盾的产生是经常的、客观的,既存在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间的矛盾、现时利益和未时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间的矛盾,也存在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间的矛盾[1]。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和消除,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和坚韧的执行力,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认清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绝对性,通过合理、有效的互动机制,达成不同主体间的群体共识以及行为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所谓课堂教学改革的群体共识,指课堂教学改革涉及的不同主体,能在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等方面形成一致的价值认识和行为目标。这是改革的起点和前提保障。虽然从单层面的要素分解来看,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引导和约束,也离不开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单位等合作组织的大力支持。但是,如果把每个要素单独剥离出来,它们不可能独自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想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实现利益整合,达到1+1>2的效果,不同主体形成利益共识是前提。而共识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它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因为在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才能保障工作效果的活动中,有效的管理是各种资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保障。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激励的本质在于利益的博弈和求同存异。利益的认知和满足离不开协商互动机制。所以,学校通过协商互动机制,把握各方的利益诉求,協调各方的利益差异,就成为群体共识达成的关键。故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的达成,关键在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互动机制。

2 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达成的三联互动机制基本模型

2.1 三联互动的基本角色

“联”就意味着联系,既然是联系,至少是双方的。三联互动中的关联关系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决策层、二级学院中介层、教师和学生执行层、社会用人单位以及理事会单位合作层等。三联主要指学校与二级学院关系联、二级学院与其内部的师生关系联,以及二级学院以理事会或校企合作为平台与社会有关单位的关系联。

三联关系建立的过程,之所以要以二级学院为中介,加强其组织协调作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由本科高校办学特点决定。高校人才培养一般是在学科大类下分专业进行的。学校内直接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主体是按学科、专业群设置的二级学院。因此,人才培养依托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自然也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的教学治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由二级学院的组织地位和性质决定。由于二级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主要的教学组织建制,处于联系的中枢位置。它对上直接联系的是学校管理层,不仅要对学校高层领导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管理战略及政策等给予充分的领会和学习,还负责将上级领导的精神指示向下贯彻传达和监督落实,同时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传递到学校领导,便于领导及时获得决策执行的有关信息。可以说,二级学院角色和功能的发挥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基层落实,还影响到学校层面教学改革政策的动态、有效调整。因此,基于二级学院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联互动机制的构建以其为关键角色是必要的。

除此,学校作为二级学院直属上级领导,在与二级学院的互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决策者以及支持者的身份,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和二级学院间互动的效果,还会影响到二级学院对下的互动效果。所以,学校层面在三联互动中处于上游互动的核心。同时,二级学院在与其内部的师生互动中扮演者管理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其管理理念、管理风格会影响到师生对学院、乃至学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他们对学校教学改革政策的态度和行为。所以,二级学院处于下游互动的核心。另外,随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社会化办学模式的发展,二级学院与校外社会单位间互动合作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二级学院处于平行互动的核心。

2.2 三联互动的基本模型

在探究三联互动基本角色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三联互动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从三联互动模型来看,二级学院作为中间机构,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内外的中介作用。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微观层面的工作,理应由教师和学生来完成,但是随着社会化办学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不能关起门来进行,而应该引入多元力量的参与,通过适当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机制,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末端,没有充分的机会与社会力量或者学校层面进行对话和协调,因此,就需要依托学院这一级中介机构实现多方联系。

在三联互动模型中,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共识的形成,首先,二级学院与学校管理层,作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应该建立正常的沟通和协商平台。学校管理层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改革策略通过对话传递到二级学院负责人那里,借助协商机制,促进理念的共享。同时,二级学院还可以将学院在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者教师们的建议向上传递给学校,以帮助学校管理层掌握基层信息,做好改革规划的调整和完善。这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校级教学委员会的参谋作用和《学校章程》的规约作用。其次,二级学院和师生之间也要建立沟通机制。学院负责人要提高每个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需要将学校的意见和思想借助适当的传播工具有效地传递,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参与、多反思、多实践。同时,学院领导还要建立必要的组织,如院(系)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督导等,通过师徒制或者培训、学习、观摩的形式督促年轻教师参与进来,及时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要求,并对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最后,二级学院与校外的社会组织,如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单位、用人单位、社区组织等也要建立沟通机制。引入社会力量的介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办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三联互动机制对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达成的价值分析

三联互动机制的本质在于形成以二级学院为中介,课堂教学改革各利益相关主体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制衡,人才培养多元参与、协作治理的新格局。因此,以二级学院为关键角色,构建三联互动机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群体共识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能激发二级学院领导的教学改革兴趣,也能调动师生和社会合作单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保证学校管理层制定的教改政策落地实施。

3.1 有利于激发二级学院管理者的教学改革兴趣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权力的纵向配置,既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实行的事业部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也不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等国外一流高校实行的联邦制,而是科层制直线型。学院基本上就是一个操作单位,是一个运行单位,是一个执行单位,就跟企业里面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样[2]。这种模式确保了管理的一致性、持续性、稳定性、常规工作的高效性,但是也造成二级学院产生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造成等待学校指令来运行的局面。这种自上而下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管理幅度的增加,以及学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等职能的扩展,越来越显得僵化、滞后。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三联互动运行机制,关键是要明确学校、院系两级管理各自的权责。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学校应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哪些该管、能管、要管,哪些不该管、不能管,也无力管,并负起规划、监督和指导的责任。同时,学校还要赋予学院相应的教学管理权力,让学院相对独立自主地运行。适度放权的校院关系模式给二级学院管理者带来政策、规范范围内的管理自由。这有利于激发二级学院管理者的教学改革兴趣。

3.2 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离开他们的充分参与,改革注定是无效的。因为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如果不清楚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等改革的基本问题,其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改革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不清楚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改革对其能力培养和锻炼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其行为改变的基本要求等问题,其认可、接受甚至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三联互动机制的构建,其中,二级学院与院系内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机制的建立,借助二级学院这一专业共同体的组织平台,通过人际互动、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形式,传递本专业、本学科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将师生的建议和要求反馈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者,并能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决策中有所体现,这有利于调动院系内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这种院系内的互动沟通,远比学校层面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文件传递和政策宣传好得多。

3.3 有利于提高社会合作单位参与改革的热情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离开用人单位的参与是不完整的。作为岗位提供方和人才的需求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给予其必要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从直接作用的层面看,有利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间接层面看,也有利于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度,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除了校企合作的专业,合作单位在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的开设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他未进行合作培养的专业,在吸收社会力量介入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建立三联互动机制,学校下放一定的教學管理权力给二级学院,学校在其中发挥主要的政策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二级学院作为直接的教学单位,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需要,直接与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一方面有利于用人单位将其人才培养诉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制定、实施中,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

3.4 有利于保障学校教改政策的落实和反馈

学校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属于宏观的面上指导,需要依托二级教学单位来落地。二级教学单位决策执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受教学单位主要领导者的领导素质、工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受上下级权力控制系统的约束,即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权力配置是否优化的影响。以往受科层等级观念的影响,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级学院的自主权限较少,主要充当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上层,中层掌握的自主权力太少,因此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积极性。建立“三联互动”机制,学校在教学改革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加强和二级学院之间的沟通和对话,积极听取和借鉴二级学院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决策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也能保障学校教改政策的贯彻落实。

4 课堂教学改革三联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路径

构建以二级学院为中介的三联互动机制,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需要在权力下沉、院系教学领导力建设以及学院理事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

4.1 学校适度放权于二级学院以促进校—院(系)互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于教学型院校。目前,这些院校本质上还是学校一级管理模式,二级院系主要承担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人、财、物等主要权力集中在学校层面[3]。这对调动二级学院和基层学术力量参与教学改革形成阻碍。要切实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调动基层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分权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分权程度最高的一种形式就是权力下放。二级教学单位掌握一定的自主权,在《学校章程》的规范下,有些活动不必征求学校层面的同意,有权自行处理,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些微观层面,应该能够独当一面。这样可以激发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在职责范围之内,也会激励二级学院主动联系校外理事会合作部门和单位,通过合作治理保障人才培养的高效。当然,学校对基层权力的下放,绝不是一放到底,学校还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二级学院管理的经验以及权力的性质等因素采取渐进式的权力下沉,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权力生态。

4.2 二级学院领导者提升教学领导力以促进院(系)—师生互动

高校二级学院的领导者承担多重角色,既是行政权力的拥有者,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者,更是学术权力的操控者。行政权力是外界赋予的,是通过由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行政等级来发挥作用的权力。拥有行政权力能够保证管理的权威性和控制性。但是作为学院领导者,其领导效能的高低虽说与行政权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多依赖的是学术权力,特别是教学学术领导力(以下简称为教学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其高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们对其的信任与尊重,也影响到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例,改革能不能有先进的指导理念,能不能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诉求相一致,改革的措施能不能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每位任课教师身上,以保障改革的实效性,不仅与学院教师的执行力有关,也与学院领导的教学领导力直接相关。学院领导和学校领导不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行政权力,还应该挖掘和依靠自身的教学学术领导力,通过让教师们对其能力和魅力的认可和信任,促使其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要提升学院负责人的教学领导力,需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要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观,端正教学和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态度站位。从教研问题的确定、立项、组织实施到形成教研成果,再到成果反哺课堂,全程介入跟踪、监督指导。这样既可以尽快地将其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传递到教师那里,也能最大限度地将教师们的意见反馈到院校领导者,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和合作环境。(2)在学校适当放权给二级学院的基础上,院(系)层面要形成以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教授代表充分参与、教师民主监督的教学委员会组织和教学督导组织。教学委员会组织的建立以保证学院层面教学决策和教学计划制定得科学、合理,通过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对院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的制衡,促使学院教学决策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院发展的实际,并符合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诉求。教学督导组织的形成不是为了监督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存在,从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来看,主要是以督促导,以督促学,让院长为首的督导人员更加清晰和明确地把握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让教师在督导活动中更清楚地把握其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督导意见的反馈,帮助教师们有目的地改善教学不足。(3)加强学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借助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和权限,保障学院教学管理的有序性,推动教学决策的实施。另一方面建立业绩和奖惩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此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院领导者的教学领导效率。

4.3 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以促进社会资本的融入

2014年,教育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自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中,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是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现代化治理、支持和监督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理事会制度实质上就是重大决策表决制,倡导群体决策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既可以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又能较快地做出科学决策。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有机分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4]。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以及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催生了越来越多二级学院理事会组织的建立。这些理事会组织凭借资本介入、技术介入、人力介入、政策介入等手段与二级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得利益相关者更加顺畅而自然地融入到协同创新、协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理事会组织的成员一般由校企合作企业方的代表、学校层面行政方的代表以及学院负责人等构成。社会化力量的介入,尤其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力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适当参与,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保证了人才培养中社会用人标准的及时渗透。但是目前其融入还存在面上较宽、较广,不深入、不具体以及组织空置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作实。

建立健全学院理事会制度,一要适当放宽准入制度。目前,理事会组织的成员除了介入方的代表、学校行政方的代表以及学院领导层以外,没有学院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介入。人员组成的不完整,不利于理事会制度的宣传以及理事会工作思想的渗透。二是完善学院理事会联席会议制度。理事会应对联席制度的主体要扮演的角色、要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给予明确的说明,同时,对联席会议组织的基本目标、运行机制等事项,在有关政策和学校章程的指导下,给予详细说明。这一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民主协商氛围的形成。三是健全理事会的监督管理制度。理事会的监督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资本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四是增加理事会的教学建议权。理事会教学建议权的提出,有利于将理事会的基本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也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本在人才培养社会化参与中的積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房敏.地方转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多利益主体:类型、矛盾及协调研究[J].教学研究,2018,41( 3):15-20.

[2]宣勇.论大学的校院关系与二级学院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6( 7):1-5.

[3]陈颖.我国高等学校校、院(系)权力配置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09( 1):56-59.

[4]张金福.理事会制度——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1):46-52.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微课模式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反思
大规模开放课程的发展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