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语文,简单地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它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触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离不开语文学习。如果说,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初中是学习语文的过渡阶段,那么高中便是学习语文的综合阶段。但是,由于“应试化”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而不是学生真正受教育的程度。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了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去拿高分的方式,投机取巧地去拉高学生的分数,从而片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是一种畸形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慢慢失去学习语文本身的乐趣,沦为一个赚取分数的机器。基于此,笔者谈谈基于“应试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尝试,以就教于方家。
一、课前三分钟的“分享会”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这门学科。而课前三分钟的“分享会”就是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时机,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或者是对一些事情的感悟,然后在每节课的开头抽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向大家讲述,通过一个学生的描述让更多学生了解到这个事情,从而让一个见解变成多个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
对于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看法与观点都是不同的,通过一个学生的分享,就能让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与交流,从而得到一个很好的升华。比如说,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对“国产动漫”的看法,他认为“国产动漫”的制作水平已经不是从前那种水平了,很多人会误以为“国产动漫”比较幼稚而有选择性地忽略它。但是如今受到好评的“国产动漫”越来越多,这就恰恰说明了“国产动漫”正在一步一步地崛起。所以,他认为,我们不能总是片面地去看待一件事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这件事情,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通过这个学生的讲述,相信其他的学生对“国产动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任何事物都要多方位的去看待”。所以,在让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不知不觉间就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分享中分点、分层次地讲述观点,用清晰的条理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更容易让人信服,这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课堂上思想的“活跃会”
在高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少有人愿意在课堂中举手发言,当教师在课堂上兴致高昂地讲解着文章时,一旦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底下就是一片寂静,学生都低下头不敢看黑板。其实,这也是学生畏难心理在作怪,可能这也是由于之前在小学初中阶段教育方式的错误引起的畏难心理。因为害怕答错题目被同学嘲笑,被教师否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畏难的心理,不敢回答、不想回答、不愿意回答。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然后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发散思维,让他们的思维能够一直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而非死气沉沉。就比如说,当教师在讲述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作者到底是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感受,还是积极关注民族兴衰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对立的观点去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所给出的这句话。而且,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真正明白作者在这其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课后拓展视野的“阅读会”
光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我们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通过阅读大量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点。所以,组织课后的“阅读会”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素材,积累更多适合自己的新词汇、新语句和新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大家聚在一起阅读,能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虽然你只读了一本书,却收获了多本书的知识点,一举多得。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教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题材的文章,培养学生对不同的领域、对不同题材的见解,然后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持创新的思想,分别在课前、课堂、课后引导,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和自由思想的能力。通过故事“分享会”、思维“活跃会”、拓展视野“阅读会”,一步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应试化”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