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森宇
[摘 要]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是指在传统的学徒培养机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将原有的由师傅亲自教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延伸,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原有学徒制的弊端,开创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范围。通过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的研究,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方针展开对现代学徒培养机制的反思,使其能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学徒制;专业;途径
自2015年至今,我国在制造强国上的进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三年来我国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理念,创建了多个国家示范区,并且开启了以点带面的制造业转型机制。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我们尝试对“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优化模式进行研究,期望能够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现代学徒培养机制。
一、行业与专业现状分析
结合我校所在城市以及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现象研究,通过探讨研究发现,目前我们高职教育的保证机制还是仅有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这点在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实施中是较为不利的。此外,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到位,导致了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非常匮乏。由高校自身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又是一个依靠实践来提升能力的专业,如果经费缺乏会导致相应的学习效率下降,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也将会搁浅。
二、探索改革途径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选择,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制是三年,通常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在校外的企业进行实际操作锻炼。现代学徒制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教师工作站等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学校要不断加强和建筑装饰企业一线工程师的讨论和研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保证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获得发展和进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规律出发,以该专业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标准, 对专业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革新和变化,根据具体行业需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和设置,确定相关核心学习课程。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对该专业有更加具体、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还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等授课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大一启动校企双导师制,将学生带入企业从销售、设计、施工等各方面学习实践经验。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将更加健全、科学,课程内容也更符合建筑装饰工程行业标准。
(二)加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学生需要进行定期顶岗实习,教师也需要加强企业锻炼。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实际技能。 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 如果不能结合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施工实际对问题进行解答,就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掌握。 另外, 学校也要定期聘请建筑装饰工程企业的一线师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解和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
(三)搭建技能平台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搭建技能平台, 这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中企” 和“企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 在学生大一期间,可以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制图、建筑装饰设计等知识, 在“校中企” 的专业装饰公司内进行由易到难的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大二期间, 可以让学生参加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相关设计等比赛, 也可以尝试参加各种校内外建筑装饰等技能比赛。 通过参加各项比赛和技能大赛, 不但能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能培養专业实践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定岗实习,这既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一种补充, 也是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重点所在。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要定期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计划,将培训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和企业实践中, 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已经从规模建设往内涵建设发展,建筑装饰专业对应市场与行业的转型,其发展与建设也应该以专业人才良好培养为方向,以职业素养有效养成为内涵与目标。本文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做大胆尝试,将企业引进入驻校内实训基地,从而为有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优良平台,实现真正的“校企双赢”,为培育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品格的高职人才开辟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