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微课设计与应用分析

2019-08-08 04:05周红建
课外语文·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年级教学方式小学语文

周红建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高年级的语文古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让诗歌的魅力得到更大的绽放,尤其是红色诗歌的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我国优良传统。现如今,在我国教学改革思想不断深化形势下,“微课”在传统教学中得到师生的认可与应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红色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红色诗歌;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分支。从小学时期起,诗词的学习就成为学生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设置了一些代表性的诗歌,且均放在每册的前几篇。可见,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红色诗歌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本文以小学五年级《七律·长征》教学为例,浅谈小学红色诗歌的学习。

一、诗歌简介

《七律·长征》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早在1935年10月长征生涯接近尾声的时候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是一篇气势磅礴、雄壮非常的革命史诗。诗歌以精练的手笔生动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不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组织具有无比顽强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二、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重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作品,体会毛泽东的诗作创作特点;二是教会学生从诗歌的窗口窥见一代领袖具有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与革命精神。这篇以“长征”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在56个字里涵盖了5个地名,其中映射着著名的战役,以天险与人战的有机融合为本诗的创新点,为诗人抒发革命情怀坚定了强大的气场,也为衬托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打下基调。

三、教学设计

(一)主题图片的整合,感受长征之艰苦

这首诗歌是毛泽东原创,语文老师既要让同学们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要内容,又要引领他们“走近”中国红军,为学生认识伟大祖国打开一扇门。

(二)利用网络资源,重温“地名”背后的故事

新课标对该诗的要求如下:学习略读,大概了解诗歌大意;通过浏览,扩充知识面,结合需要查询信息。这里有关地名蕴含的故事,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自主阅读。

(三)对视频的整合,感受“泸定桥战役”之惊险

学生学习诗歌是一个对信息查询、处理、输出的过程。在课前预习时,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里“寒”的含义,对学生亲身体验予以重视,直指诗歌核心。

(四)构建网络自主测试平台

作业的网络测试平台可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语文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四、课前准备

按照教学大纲中关于《七律·长征》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秉承“低成本、高效能”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师需要制作相关的预习视频,且传输于班级QQ群达到知识共享。利用信息化教育公共平台为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供可能。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吗?中国红军曾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革命奇迹,即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出发,历经一年多时间,转战14个省份,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长征期间,红军历经十分曲折,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唱响了胜利的凯歌,这是一首歌颂长征的英雄史诗。当毛主席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思想澎湃,挥笔写下这首《七律·长征》的诗歌(出示全文)。

(二)初读诗文,认识长征路线

由学生朗读课文,主动查询生字、生词。语文老师展示当年红军的长征线路图,并引导同学们找到诗中涉及的地名。

(三)从地名视角出发,理解诗文,走入作者内心

第一,利用资料的查询,了解地名涵盖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在教学中,先展示“巧渡金沙江”的视频,引导学生自读。然后,播放“飞取泸定桥”的场景,让其感受红军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共双方交战的场面。最后,做出总结:作者以“暖”“寒”二字表达了渡过金沙江以后的欣喜,以及“飛夺泸定桥”时的悲壮惊险,可谓恰到好处。第二,让学生自主查询信息,理解诗文大意。教师可作相关引导:经过网络查询,大家对红军在“金沙江”“大渡桥”发生的事已经有所了解,如果还想知道另外三个地名的故事,可利用百度查“长征”“五岭山”,相关的文字、视频等就会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某个地名,谈谈诗句的含义,并让其通过手机二维码的扫描方式,将自己的话录制,并发送到网络交流平台。

(四)以地名的视角,学习作者的诗歌创作手法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地名”,学习对仗的修辞。例如“五岭”对“乌蒙”,“金沙”对“大渡”,“水”对“桥”,“拍”对“横”,像这样词性相当、字数相等的写法就叫对仗。然后,指导同学们再次阅读全诗,让他们体会对仗的写法,感受工整的句式以及整体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启发学生对地名在全诗作用的思考。相比其他诗歌,在本篇中以地名入诗的手法非常明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地名?然后,教师做出引导:全诗共包含5个地名,有效地结合了红军长征中发生的大事件,虽多却不杂乱,全诗浑然一体,侧面表现了诗人对汉语文字运用功底深厚。

(五)巩固与训练

第一,完成诗中地名的填空,并选一个故事进行说明,将其发至学习平台。第二,对今天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以地名为突破口,了解其蕴含的故事,以及地名在诗中的作用。回顾学习过程:(1)通读诗篇,画出地名;(2)查询地名故事,掌握诗歌背景;(3)将地名带入诗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进行拓展练习。填写地名,完成诗句,利用网络资源,谈谈地名在诗中的作用。第四,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的诗歌,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增强学习效果。相信学生在抓住地名的线索基础上,运用网络自主学习,势必会对这首《七律·长征》诗拥有更深的感悟。

六、教学总结

第一,以课本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根本就是教材。本文是一首红色的七言律诗,由于包含地点较多,所以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教会学生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第二,利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中提出:“在我国教学改革形势下,单纯以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时代要求。怎样将教材与其他资源融合非常重要。”本文的红色诗歌的教学设计强化了多方面教学资源的运用。微课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条延伸的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第三,根据学生情况,突破传统古诗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中,对于同类诗歌的学习,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全篇背诵,对相关地名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的升华主题、烘托情感的功能知之甚少,因此,在微课设计中遵循了“以学定教”原则,重点教会学生突破学习诗歌的难点。本文中,先带领学生观看“大渡河”“金沙江”等视频,然后引导他们自主查寻资料,让其体会作者诗歌创作中“介入地名”的手法以及对仗等修辞,逐渐削弱学生与作者思想沟通的障碍。

七、结语

新时期,微课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改相关标准。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这首精典诗歌《七律·长征》提及的中国红军“长征”从时间、地域上都具有较大的跨度,涉及的地名及其相关故事更是少有耳闻。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对该诗歌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引起关注,并学习由此及彼地思考,完成知识的延伸,极大地提升诗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小学语文高年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5).

[2]张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其突破[J].才智,2018(3).

[3]刘杨.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年级教学方式小学语文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