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丽,常 军,周 旸
(1.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河南三门峡 472000; 2. 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杭州 310002)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岭,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各类墓葬252座,车马坑7座,马坑3座,出土各类文物3万余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发掘的M2009虢仲墓出土文物数量大、品类多、质地好、工艺精,文物材质涵盖铜、玉、铁、陶、石、骨、牙、蚌、木、竹以及纺织品等十余类文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1]。这套麻织衣物包含一件麻织短裤和一件麻织短褂,均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着鲜艳红色,明显进行过人工染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染料的国家之一。西周时期,随着染色技术提高,五色开始完备。《尚书·益稽》[2]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这是中国最早关于“五采”的记载。五采,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诗经·豳风·七月》[3]谓:“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描写了西周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诗中布帛有玄、黄、朱三色,为公子们(诸侯之子)的衣裳之色,说明了当时贵族流行穿黑、黄、红色的衣服。
古代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早在山顶洞人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用赤铁矿粉涂染串珠贝饰。西周时期,人们已经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如茜草可以染红色,蓼草可以染蓝色,紫草可以染紫色,荩草可以染黄色,等等。解玉林等[4]对新疆且末县扎洪鲁克墓群和洛浦山普拉墓群出土的一批周代至汉代毛织品上的红色染料进行了分析,确定这些毛织物上的红色染料均来源于茜草属植物。《周礼·考工记·钟氏》[5]云:“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记述用“朱”涂染羽毛,“朱”就是朱砂,其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是古代重要的染红用的矿物颜料。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的红色,就是用朱砂染色的[6]。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经X射线衍射分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其朱红色的谱图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7]。《荀子·正论》[8]谓:“赭衣而不纯。”赭衣,就是用赭石染色的衣服。赭石,即山顶洞人用的赤铁矿,也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染红用的矿物颜料。由于纺织品的某些组分可能受自然降解消失,或受其他因素影响,分析难度高,国内关于赭石染料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见。而西方学者对赭石的研究比较深入,人类对赭石的利用最早出现在非洲的奥杜威峡谷BKJJ遗址,此遗址距今约50万年,但是其功能方面的信息并不明确[9]。先秦时期,关于染色衣物的记载在古代典籍中屡见不鲜,但在考古发掘中的实物却不多见。虢国墓地麻织品文物的出土,不仅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纺织品制作工艺,而且为古代染料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研究主要以麻织短裤(图1)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谱分析仪和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等科技手段,对麻织短裤内层织物上的红色颜料进行成分检测分析,旨在明确颜料样品的种类与组成,为进一步考虑修复保护方案以及同类样品的科技分析与研究提供参考。
图1 麻织短裤Fig.1 Hemp shorts
揭开麻织短裤外层纺织品,露出内层鲜艳红色的纺织品(图2),在内层红色的边缘用手术刀轻轻刮下所需要的样品分量,将这些红色颗粒状颜料制成实验样品。
图2 麻织短裤内层红色部分Fig.2 Red part of the inner layer of hemp shorts
应用能谱分析仪对内层红色物质元素成分分析,再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内层红色物质进行光谱检测,最后综合分析确定红色物质的属性。
能谱分析仪(布鲁克Quantax70,德国)测试条件:2 000倍数能谱分析;能量值15 keV;分别计算未归一化质量分数、归一化质量分数、原子百分数[at%]。
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LabRam HR Evolution,Horiba JY,日本)测试条件:激发波长:532 nm;分辨率:1 cm-1/像元;范围:50~3 000 cm-1。
通过能谱分析仪检测,发现内层红色物质元素成分主要有O、C、Fe、Cu、Ca、Si、Al、K等(表1和图3),通过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检测,发现有224,292,411和609 cm-1等4个特征拉曼信号,与赭石(Fe2O3)的标准谱图比对,可以看到两者非常吻合(图4),因此可以推测该件麻织短裤是由赭石着色。赭石是以铁红(α-Fe2O3)为显色成分并含有大量填充料的混合颜料,色相红褐(或棕红)[10],其填充料中含有二氧化硅及铝、钙等元素。样品区域检测出的Cu、Ca、Si、Al、K等元素,可能与赭石的填充料有关,也可能与麻织短裤的埋葬环境有关系。该麻织短裤出土时位于墓葬椁室的东侧中部,椁室内放置了大量的青铜器,或受到青铜锈影响,或受尸体腐败分解影响。
表1 颜料组成元素含量Table 1 Element content of the pigment
图3 内层红色物质元素成分分析Fig.3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red material of the inner layer
图4 拉曼测试结果表明红色颜料的主体成分是Fe2O3Fig.4 Result of the Raman analysis showing that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red pigment is Fe2O3
商周时期,人们曾用多种矿物颜料给服装着色,并称其为“石染”,其过程是:首先将矿物颜料研磨成极细小的颗粒,然后与某种黏合剂混合,调制成混合色浆,再对纺织物进行着色处理;纺织物干燥后,黏合剂凝结固定,于是颜料粉末便均匀地附着在纺织纤维上,达到预定的染色效果。这种现象为染料的一种转移,是中国远古社会中重要的染色方式[11]。矿物颜料在施染前,都要经过研磨,并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关于矿物颜料的黏合剂问题,中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王予予认为朱砂石染类同于“胶体研磨技术”,首先把粗磨成粉状的朱砂加水与胶料调成稠厚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加工,可获得2 μm以下的颗粒细度[12]。西周倗国墓地出土荒帷印痕的红色矿物颜料使用了淀粉类黏合剂石染而成[13]。由于“石染”是以涂抹的形式黏附在织物上,其着色牢度、色彩纯度及均匀度等均不及植物染料,后来渐渐地退出了织物染色领域,主要作为绘画颜料使用。
本研究通过能谱分析仪和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等科技手段,对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的麻织品上的红色颜料进行检测分析,确定了麻织品上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Fe2O3,推断其是由赭石染色的结果。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套麻织品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麻织服饰,为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纺织品发展史的有力证据。其上红色染料种类的确定,是西周时期使用赭石石染衣物的实证,为研究西周时期纺织品染色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认知当时的服饰及纺织技艺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致 谢:该研究得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刘剑、贾丽玲、杨海亮等老师的支持和指导,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