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凯 任艺林 罗婧(.清华大学体育部 北京 00084;.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 00084;.清华大学校团委 北京 00084)
高校对于青少年的价值塑造和引领发挥着关键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互动性高、趣味性浓的优势,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培育作用,在塑造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影响。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落实到实践中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鼓舞。
“三位一体”最初是清华大学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育人理念,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回答了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和“谁来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模式,来实现“以学为主”、“通专融合”、“多样成长”、“分类培养”、“社区互动”的教育目标。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内部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融通延续的,它不仅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而且也共融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其中,价值塑造(to be)指的是培养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如好奇心或尊重多元的意识;能力培养(to do)可以是多维度的,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时间管理等;而知识(to know)可以是学科知识,也包括其他非学科的知识,而后者也许就是核心知识。反映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三位一体”就体现为学校通过全方位的体育文化建设——重视利用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体育宣传教育、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而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位一体”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价值塑造。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4年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提到:清华有着“干粮”、“猎枪”的比喻,明晰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无需多讲……价值取向比“干粮”和“猎枪”更为重要,是造就“猎人”的关键所在。价值塑造,出发点是立德,落脚点是树人。……这个德,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追求要融入社会进步的主流。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以第一课堂、社团协会与代表队为依托,针对知识普及、兴趣提高、专业强化等多层次需求,创造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环,形成了“面、线、点”闭环培养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渗透每一环节中。本课题结合清华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从知识与技能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价值与精神塑造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作用。
结合高校体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理论路径,清华大学校团委围绕这一思路,在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工作,以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层次——所有学生、具有浓厚体育兴趣的学生、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分别开展了体育教学,并形成层次间的互补,进一步通过校系指导共建和立体竞技平台的工作模式,构成清华大学体育工作的闭环系统,在传授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能力锻炼,并且积极营造多元的体育文化氛围,全面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1 清华大学体育育人的闭环工作系统
清华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历史悠久,根基厚重。重视体育是清华大学办学特色之一,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体系建设上,清华大学采用 “4+2+2”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本科生在大一、大二学年的四个学期必修体育课程,大三学年的两个学期为限选,大四两个学期为任选,这样,体育教学基本贯穿了本科培养的全过程。规模覆盖上,体育部每学期开课门数超过50门、上课学生过万,累计教学学时1万2以上,体育教师工作量平均每学期200学时。清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贯穿本科生培养全部阶段,覆盖面极广,具有雄厚的教学基础。
不仅如此,清华体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极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本科生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意识能力;采用分层次教学、特色排选的方法,在校级选课结束后,体育部再次对大一新生进行男女分班、素质测验,根据素质高低分班教学。二至四年级体育则重在“培养学生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为此,体育部开设了沙滩排球、击剑、游泳、艺术体操等多种特色运动,学生在校级系统中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课。
所以,清华大学教育教学工作十分注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充分利用悠久的体育历史资源和设备资源,在人格与体魄两个方面做好体育引导工作。从而,清华大学十分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塑造,诸如在2014年恢复了由马约翰先生 在清华开设的“第一堂体育课”传统,从体育的效用与价值、清华的体育传统与文化的维度为新生埋下积极体育、奋发上进的种子。这种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不仅贯穿了清华大学的“第一课堂”,还通过促进、培养各类体育社团协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文化、价值的塑造作用。
在多元的第一课堂打下的基础之上,清华大学通过大力支持社团协会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并在社会协会中获得更为全面的能力锻炼。
目前在清华大学校团委社团部注册的体育类学生社团协会有50家 ,其中竞技体育类学生社团协会有24家,群众体育类学生社团协会有26家。竞技体育类社团指的是以竞技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社团协会,涉及项目有棒垒球、划船、滑板、滑雪、篮球、网球、排球、马拉松、跆拳道、跳水、艺术体操等,群众体育类社团指的是以身心锻炼为主要目标的社团协会,涉及项目有跳绳、定向越野、飞盘、围棋、台球、太极拳、武术等。这些社团协会涉及的体育项目基本涵盖了与第一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项目类别,当同学在体育课上培养出对某个项目的兴趣后,都可以找到相应协会,更多参与该类体育活动。同时这些协会也基本对应一支专业的体育代表队队伍,使得协会中运动水平出众的同学都能加入相应队伍获得更为专业的训练——平均每年由体育类社团进入清华大学代表队C类队的人数有51人,平均每百人中就有3.5人进入专业代表队。
不仅如此,当这些体育项目的“爱好者”们通过社团协会中的科学锻炼、竞技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时,还可以加入到体育代表队中,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习、锻炼。
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成立于1954年,发展至今包含41个项目、48支队伍,人数超过900人,是我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学校体育代表队。其中既有采取“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培养出奥运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和全运会冠军的田径和射击等A类项目,也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普通大学生为主组成的B、C类项目。其中C类队队员主要来自协会中运动水平较高的非特招学生,他们通过在校队中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提高了运动水平,并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甚至全国比赛。
体育代表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体或组织,而是一个具有历史传承、集体荣誉、相互信任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队员在其他队员、教练员、代表队前辈氤氲熏陶下,激发出历史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图2 体育育人工作及培育功能的对应图示
无论是第一课堂的教学、社团协会的兴趣提高还是体育代表队的专业强化,都围绕着“培养人”、“塑造人”的主题,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下进行着能力与素质培养。主要成效表现在三个方面:培育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激发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促进集体建设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
体育能塑造出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清华大学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体育行动计划”和“班级训练营”,旨在促进新生提高运动能力、落实课内学习与课外指导和辅导有机结合的体育课程培养理念,为形成终身锻炼习惯打下基础。这些项目包括既有侧重培养有氧能力的长跑和侧重培养基础力量能力的引体向上,还有侧重培养身体协调能力的球类、武术、健美操和侧重培养体育兴趣的跳绳、毽球等。以上项目对于学生身心基础素质的培养有着显著效果。
体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体育在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物质变换状态活动中,体现了人对自身能力世界的开发和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换言之体育即人为应对外部世界的不断挑战而实现对自我开发与超越的无线过程。这种挑战既是“生理—身体”的,更是“心理—精神”的,特别是对后者的克服与超越最能激发人们的拼搏精神。例如清华大学田径代表队宫克威,他先后在2014年10月首都市内精英挑战赛和2015年3月全国室内锦标赛赛前一周内突发身体状况无法完成比赛,留下了心理阴影,甚至在2015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济南站前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但是他在教练员与师兄的帮助下,凭借坚强的意志严格作息及饮食规律,快速调整了心理状态,进而能够应对赛场的复杂状况,他事后也总结道:“每经历一次挫折,自己都变得更强大一点。”体育就是以运动的方式挑战人的身心极限,一旦克服就会获得身心素质的巨大成长。
而早在马约翰先生执教清华时期,就提过 “Fight!Fight!Fight to Finish!”的口号。该口号既是体育精神的概括,又激发着学生的体育精神,在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良性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体育精神是是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应重视其潜移默化的建立和传播过程。以体育人物、事件、活动为契机,以体育课堂、体育社团、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为平台,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资源大力宣传体育的作用、精神、价值,以形成共融共生,相辅相成的体育文化场。在这个文化场中,每个个体都被体育的精神所吸引,并借由体育活动连结在一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塑造成一个团结友爱、活泼共生的文化共同体,最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形成良性反馈,以服务于学校培养人的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