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娇 潘东
[摘 要]随着各项精准帮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有机会依靠获得资助来完成学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有的资助育人模式存在“资助对象认定有误、资助评审过程不公、资助过程奖惩不明、资助工作团队不强、资助政策宣传不深、资助对象管理不严、资助对象帮扶不全、资助育人模式不新”8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将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强,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长效模式。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口号的提出,各级各部门一直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注重提高扶贫成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培养成功一个大学生不易,绝不能让学费问题成为绊脚石阻碍他们的求学之路,而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又可回馈家庭、帮扶家庭脱贫,所以高校的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校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为前提,注重把握精准资助工作的核心关键,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精准资助体系,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新模式。
1 现有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
1.1 资助对象认定有误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获得资助,所以贫困生不再局限于孤儿、单亲、残疾、患有严重疾病等特殊困难或者困难的家庭,申请条件放宽,很多家庭一般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资助。看到很多学生提交材料轻易获得了资助,一些不存在家庭困难的学生起了贪念,为得到生活补助,谎报家庭困难情况、作假证明,甚至拉拢关系误导民主评议,侵占了原本用于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限资助,有些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还随意挥霍、奢侈消费。
1.2 资助评审过程不公
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很多资助项目的评审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班级的民主评议。但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对于资助政策规定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每个班级的评判标准不一,会得到不同的评议结果。而且因为评议小组很多学生对受评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不清楚,很多时候是凭着感觉和关系亲疏来进行判断,这样的民主评议有很大的主观性。另外还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会利用人际关系拉票等,造成资助评审过程的不公平。
1.3 资助过程奖惩不明
资助工作是助人的工作,评审项目也多以助学金为主,奖学金较少。为了便于学生能获得资助,很多评审材料、申请程序都简单易得,这些都为一些不困难的学生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即使有时候被发现,老师也本着教育学生的目的,仅仅是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及批评教育。对于获助学生不珍惜资助资格、挥霍浪费、懒散恶学等行为,有的非贫困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非贫困生有意见却无法上达,所以这些行为即使个别被老师发现也是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导致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监督积极性进一步降低。最终造成资助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导致“伪贫困生”犯错成本较低,弄虚作假行为难以杜绝。
1.4 资助工作团队不强
资助工作只是高职院校常规工作中的一项,所以各个学校对资助工作的支持较为缺乏,很少学校会设立专门的资助团队管理,很多学校的院级资助中心通常只有1-2名专职工作老师,其余都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职完成,很多时候存在“有事就做事,无事就不管”的状态,有的时候工作量大,基本上都是赶进度,审核过程也是徒有其表,无法保证资助工作的准确性、持续性和完整性。
1.5 资助政策学习不深
各级各部门每年下发文件要求“大力宣传资助政策”,各个高职院校也都是按照文件要求去做的,但是工作做了,收效却不高。宣传口号喊了很多、海报贴了不少、宣传册发了不少、活动也搞了很多场……,但是很多政策宣传都还是浮于表面,学生对于政策的学习主动性也是极低,基本上都是听了就算、看了就扔,很多时候都是表面应付,其实根本没有将相关政策读懂学会。
1.6 资助对象管理不严
各个高职院校在学生入校后,就建立学生资助档案材料,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家庭审查情况、帮扶情况等,进行动态的管理。但是很多时候,对于贫困生的审查都是在大一完成,在随后的几年内很少会对贫困生档案库进行清理筛查。难免会出现一些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比如学生休学留级不退库、学生不贫困后不退库、学生退学退库延迟等问题,这会导致资助名额的浪费。
1.7 资助对象帮扶不全
对贫困生的资助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以经济资助为主,心理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等为辅。目前的资助工作,很多都集中在经济资助上,每年每个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资助项目申请,这也是资助工作的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其实贫困生内心对于心理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等其他帮扶形式有很大的渴求,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帮扶形式对贫困生的影响和改变反而是最大的。
1.8 资助育人模式不新
资助工作进行了很多年,以往都是注重经济上的资助,近几年才开始强调要资助育人,很多资助老师对于资助育人的尺度还是很难把握,以为把资助育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就可以了,但是活动搞了很多、资料摞了一堆,学生积极性还是不高,忙活半天发现却收效甚微,有时候对于组织的活动能不能有资助育人的效果都开始表示怀疑。
2 资助育人模式改进建议
2.1 资助对象认定需谨慎
建议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时候,除了需要提供政策中所规定的相关材料之外,资助工作的老师和班主任都需要与证明材料提供单位、学生家长等联系核实具体情况。待贫困生认定名单确认后,可以签订《诚信承诺书》,要求学生对自己提交的贫困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承诺保证,并在其中详细说明违背诚信的惩罚措施,比如收回全部資助款项、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纪律处分并入档等。同时,可以将学生的受助情况在班级内部小范围公开,请同学们监督受助学生的消费情况,杜绝铺张浪费助学金。
2.2 资助评审过程需细致
建议可以在资助评审过程中,不仅结合评议小组的投票进行主观评议,还可以根据受助学生平时生活表现、活动积极性、学习情况和校园卡消费情况等多个方面制定客观评判标准进行过程审核,将主观和客观双结合作为评审条件。这样虽不能完全避免评审中的误差,但是却可以尽可能减少偏差,确保资助落到真正有需要的同学手中。
2.3 资助过程奖惩需分明
建议进一步制定详细的资助奖惩措施细则,贯穿在资助过程的每个环节,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白贫困生和“伪贫困生”的不诚信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处罚,同时对主动揭露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让大家都明白资助不仅是贫困生和老师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有职责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去,有效监督,确保资助落到真正有需要的同学手中。
2.4 资助工作团队需加强
资助工作是常规工作,也是一年循环不间断的工作,建议配备院级以下的专职资助工作老师,全面掌握各院系的贫困生情况,主要任务是核实贫困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并对照实施、协助完成各资助项目的审核、所在院系资助数据的汇总和材料上报、计划并开展各种资助育人活动等。这样更有利于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将资助工作做实、做细、做强。
2.5 资助政策宣传需加大
建议今后对于资助政策的宣传要注意深度,可以开设一下知识竞赛、专场讲座等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不仅知道有这么回事,还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真正读懂学会资助政策,才能让贫困生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己的资助项目,实实在在地获得资助。
2.6 资助对象管理需动态
建议各位班主任担负起贫困生库录入资料准确性的审核,将平时工作中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录入到贫困生档案库,便于资助工作的老师及时了解到情况。同时建议每一学期对贫困生库进行清查,重点清查留级、休学和退学学生。最后是根据核实情况对贫困生的困难等级进行微调,确保库里的信息准确,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的资助项目申请和审核工作的准确。
2.7 资助对象帮扶需多变
建议今后在资助过程中,除了做好常规的经济资助外,资助工作队伍的老师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心理帮扶、技能帮扶、就业帮扶等中去,而且可以根据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在校的各个阶段选择合适的帮扶方式,多途径结合,而不是固守经济帮扶这一种形式,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2.8 资助育人模式需创新
其实“育人”本就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依靠的不是一日之功。老师作为育人工作的实施者,虽然重要但却不是主要,关键成败还是在于育人工作的受益者——学生身上。从表面看,我们面临的资助对象一年一年都是学生,但是他们的性格禀性却每年都在变化,所以建议资助工作的老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每年对资助育人活动进行创新优化,选择易于吸引学生的活动项目,发挥学生参与资助育人活动的主动性,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体会到活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佳.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4).
[2] 谭明成.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认定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3).
[3] 孙晓丹.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33).
[4] 张延东.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7(11).
[5] 劉忠岳.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时代教育,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