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曲艺发展之路微探

2019-08-07 07:38张亚昕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4期
关键词:曲艺传播人才

张亚昕

【内容提要】作为说唱艺术,曲藝发展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作为民间艺术,曲艺源于生活,扎根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如今的曲艺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现状不容乐观。曲艺要发展,曲艺要繁荣,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认为,政府支持是曲艺发展之路的有力保障,推陈出新是曲艺发展之路的根本所在,人才建设是曲艺发展之路的关键因素,融媒传播是曲艺发展之路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曲艺 出新 人才 传播

曲艺,这一门艺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紧紧相联,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作为说唱艺术,曲艺不断流传和发展,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曲艺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新的面貌,像相声、京韵大鼓、山东快书、苏州弹词、河南坠子、扬州评话等深受人民群众的钟爱,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也出现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如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泉、骆玉笙、高元钧、蒋月泉、乔清秀、王少堂等,他们对于全国曲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领军作用。纵观历史的进程,曲艺最终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它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非常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承。这也是曲艺经久不衰、生命顽强的原因所在。

那么,时下的曲艺命运又如何呢?犹记二十世纪,刘兰芳的评书红遍全国,无论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田间地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以亿计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聚拢在收音机前,万人空巷,如痴如迷地静静聆听《岳飞传》《杨家将》。而如今,曲艺的方方面面,包括创作、演出、评论及现众等,长期处于一种不景气的状况。曲艺的不景气,可以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当时业界的人士确实做了一番努力,可于事无补。直至今天,曲艺仍然是振而不兴,创而不新,冷清低落,每况愈下。虽然举办过多届曲艺节,但一届不如一届;虽然各地常有民间茶社书会的活动,但他们像“没娘娃”,无人引领,群龙无首,自找乐趣,更谈何质量和精品。同时,各地的专业曲艺演出也令人悲观,有的演出场次不断减少;有的几乎没有演出;有的“挂羊头,卖狗肉”,名为曲艺,实为别类。随着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专业曲艺队伍虽不能说名存实亡,但已很难稳定巩固,更谈不上壮大,很多专业曲艺人员不断调走、改行,可以说固守曲艺这块阵地的人士微乎其微。全国各地的专业曲艺团几乎无一例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由于专业曲艺惨淡经营和大量民间分散的曲艺艺人无人问津,使得曲艺品种不断消亡。据《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统计,该省原有曲艺品种47种,早在1985年消亡、失传、无法演出或偶有演出的有27种,占58%;有演出或仅有业余演出的17种,占36%;有专业团体演出的只有3种,占6%。时至今日,这种局面并未改观,而且大有下滑之势。河南是曲艺大省尚且如此,那么全国曲艺品种消亡情况可想而知。如果曲艺品种任其自生自灭,前景不堪设想。

尽管曲艺的问题堆积如山,但这个“山”是可以搬走的。要找到曲艺的出路,必须抓住几个“根本”振兴曲艺,使曲艺走出一条复兴之路。我以为,只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总会找出曲艺发展之路。

一、政府支持是曲艺发展的有力保障

现在各级政府并没有完全把曲艺工作摆在“正位”上。从国家层面讲,在文化主管部门,曲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国家级的演出团队,没有国家级的曲艺院校。从理论研究方面,虽有国家设立的曲艺研究学术机构,但势单力薄,不仅基础研究受到限制,应用研究更难以开展。从地方层面讲,大多数省、市、区设有曲艺演出团体,有不少省、市、县也设有曲艺演出团队,但这些团体大多为小团建制。所以有鉴于此,首先要体现政府主导,在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中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曲艺工作体系,设立专门的曲艺管理机构,出台繁荣曲艺的方针政策,制订曲艺发展规划,设立曲艺国家奖项,管理好专业和业余两方面的曲艺工作。没有国家曲艺团,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盲点,为此要创建中国曲艺团,让国人看到国家水平的专业曲艺表演,给各省、市、县的曲艺演出团体带来标杆的作用,同时地方的曲艺演出团体也要不断地做好稳定和发展工作。会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集中和整合曲艺教育资源,改变落后的分散设点办学模式,举全国之力创建中国曲艺学院,培养高精尖的曲艺表演人才、创作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和曲艺管理人才。充实和完善国家曲艺学术研究机构,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做好学术积累,力攻应用研究,为繁荣曲艺表演和曲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二、推陈出新是曲艺发展的根本所在

推陈出新是发展曲艺的要诀,而更新旧有的曲艺观念则迫在眉睫。经验证明,曲艺要发展和繁荣,推陈出新是成功之举,而在推陈出新时期,最大的拦路虎往往是陈旧落后的曲艺观念。曲艺观念陈旧是曲艺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曲艺从形式、内容到声腔方面同“旧”字结缘太深,时至今日,曲艺界的守旧势力总是不放弃给观众呈现一副老面孔。对主张改革创新的人,常常遭到守旧者的抵制和阻拦。而要解决守旧的问题,就必须在观念上实行革命,为曲艺探出一条希望之路和生存之道。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推陈就是继承,出新就要创新。从推陈说,传统曲艺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要继承,对糟粕要剔除,既要知道精华的光环,也要正视糟粕的阴影。从出新说,这是推陈出新的落脚点,就是把传统曲艺中的精华成份加以发掘、发挥,并给予现代的诠释,使之古为今用。不能把传统曲艺当作一成不变的凝固概念,在保留曲艺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不断为传统曲艺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精华。只有适应时代步伐,传统曲艺才能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为活着的传统曲艺。传统与创新是相对而言,今天的传统其实就是以前创新的成果,曲艺要发展,传统和创新的传衍关系就会永无止境。在保留曲艺特色的同时,不断融入和吸收姐妹艺术与域外文化的精华。在推陈或继承上,还要注意对传统曲艺有所扬弃,曲艺不能停留在仅仅表演古代生活和说唱古代故事上。同时,曲艺必须与时俱进,坚持“正能量”原则,把握好时代脉膊和时代精神,要表现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渴望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这是曲艺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验证。曲艺反映的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借鉴传统说唱的技巧和手法,如运用鲜活的语言,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设计巧妙的艺术构思,并巧妙的融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语言和全新的意境,表现崭新的时代。如此,新创作品才能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界的大师们创演的作品经过实践与时间的淘洗,有的已成为推陈出新的“经典”和“样板”,曲艺界的后起之辈应当视其为“范本”和“教科书”,谦虚认真地学习。后浪推前浪,曲艺的推陈出新必将结出新的硕果,出现新的“经典”和“样板”。

三、人才建设是曲艺发展的关键因素

陈云同志曾为评弹界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这是评弹、曲艺和整个文艺界、曲艺界的重要指导思想。今天来看,“出人、出书、走正路”仍是曲艺发展的必由之路。“出人”就是要有出色的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出书”就是要有质量上乘的演出曲目。“走正路”就是要把握正确方向,不能“三俗”,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曲目来保持健康向上的演出作风,由此满足广大人民对曲艺的需求。这里着重谈“出人”问题,因为有了人才,才能得好书,才能走好路。

(一)建设一支曲艺创作队伍。一直以来,曲艺都是自编、自说、自唱,创作者是表演者,表演者也是创作者,曲艺专业文学创作人员是寥寥可数。从实践来看,这种自编自说的传统做法,虽然有“顾此失彼”的不利之处,但对曲艺的发展与繁荣还是有作用的,甚至发生过重大作用。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曲艺表演艺术家或曲艺大师们,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走自编自演这条路而功成名就。高凤山曾经教导他的弟子,干这一行,自己若不能写出段子就相当于只长了一个翅膀,瞎扑腾。这个做法应继续完善与推进,使其更有效地为曲艺繁荣取得成效。同时,国家应出台政策,向曲艺文学创作倾斜,从作家、编剧和曲艺艺人中挑选一批热心曲艺文学的创作人员,组成一支创作团队,再经过专业训练,变为曲艺创作队伍,使这个团队成为蓄水池、常态化。如此做下去,曲艺创作必定会有曲艺经典闻世,那么曲艺的繁荣也就指日可待。

(二)建设一支曲艺演员队伍。如今全国有曲种400多个,演员队伍有10万之众,可分为专业演员队伍和业余演员队伍。专业曲艺演员队伍是正规军,这支队伍建设应当是“点面结合、鹤立鸡群”的培养思路。从“点”上说,每个曲种和每个曲团都要培养自己的尖子人才或领军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曲种,特别是一些主要曲种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或大师级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但随着这些人物的相继离世,这些曲种的传承危在旦夕。从“面”上说,就是要建设曲艺的人才群,光靠单枪匹马尖子人才孤军奋战也难以成就事业,“红花还需绿叶扶”,只有形成曲艺的人才群,充分发挥人才群的群体优势,曲艺事业才能推向繁荣。人才群的建设要求每个曲艺演员都要在自己的从艺岗位上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综合素质能够胜任曲艺发展和市场需求。业余曲艺演员是游击队,在这支队伍中,农民曲艺演员占据全国曲艺队伍的绝大多数,这是曲艺的广阔天地,也是曲艺的根基所在。农村曲艺的现状如何,曲艺的生存、创作、演员的基本状况,包括数量、演出、生活等情况是需要关注的。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应对农村曲艺演员队伍做出科学和有说服力的调研报告,并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制定扶持政策,救活农村曲艺队伍和农村曲艺市场,保住中国曲艺的根基。

(三)建设一支曲艺理论队伍。严格说,曲艺理论没有队伍,国家设的曲艺研究机构只有几个人孤军奋战,各地专门研究曲艺的人也廖廖无几。曲艺理论的这种尴尬,很难实现曲艺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当务之急是组织队伍、充足力量,国家曲艺研究机构要有一批多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专家,成立一个权威的、强势的、有力的学术团队,各省、市相应地也要配备专业曲艺研究人员,形成一支曲艺理论队伍。曲艺理论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戏曲理论研究者中找一些热心曲艺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从各地的曲艺理论活动中找寻有可塑性的曲艺理论人才进行充实。我认为,曲艺理论派上用场时,就是曲藝复兴之日。这就要拓宽研究领域,完善学科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培养出一支多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过去,曲艺不被人们重视,这与曲艺理论研究薄弱和滞后有因果关系。要改变曲艺理论研究现状,既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应用理论研究,要把曲艺实践作为一个重大课题、长期课题、战略课题深入探讨和研究。曲艺实践的需要就是曲艺研究的起点,推进曲艺实践就是曲艺研究的归宿,研究成果要对曲艺实践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艺界出了一批大师级代表人物,对他们的经典名作要研究,在理论上给予总结。同时要对现实的曲艺活动给予高度关注,为其把脉,对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给予积极评价,对曲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捕捉,从理论上指导曲艺实践。

四、融媒传播是曲艺发展的必由路径

曲艺有了传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也才能得以生存。曲艺经历了原始传播、场所传播和现代媒体传播。原始传播,凡有人群之处就可随时随地说唱传播;场地传播,指有专门的娱乐处所和固定的剧场舞台演出传播;现代媒体传播,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用现代手段进行传播。曲艺因为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曲艺之音在祖国大地遍布传播,千千万万的人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而被认可和接受,曲艺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当今时代,原始传播和场所传播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的山区、郊区和边区,这里往往是被“大戏”遗忘的角落,却是曲艺演员大展拳脚的天地。他们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和牛屋场院说国家大事,唱家长里短,更多时候一人唱之,众人和之,演者和观者难解难分。剧场更是曲艺演出产生奇妙效果的地方,观众和演员在剧场舞台上可以直接交流情感,观众走进剧场就好似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在欣赏曲艺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切身体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美好东西,而这种获得往往受到曲艺演员的真情感染,台上台下物我相容。而要使传统曲艺获得更广泛、更年轻的观众,就要扩大和增多传播媒介和载体。以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迅猛发展,这为扩大曲艺传播带来了福音。在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覆盖城乡,最早的一批曲艺大家就是通过广播被全国人民所熟悉,刘兰芳的说书也是通过广播火遍全国,到了电视年代,不少曲艺名家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实践证明,新兴媒体和曲艺联姻取得的成果令人欣慰。

但是,曲艺和现代媒体的契合与联姻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以往,曲艺通过广播和电视扩大了传播,但这种传播并没有变成主动和常态,只能理解是一种随意和即兴所为。从曲艺和电视来说,曲艺几乎没有在中央和省市的电视台中开辟栏目。相反,同曲艺有辈分关系的戏曲却是电视的“香饽饽”,不仅中央电视台为传播戏曲设有专门频道,全国各省市当中,已经有19个省级电视台设有电视戏曲栏目,推广与传承传统戏曲,同时也培养了戏迷观众。戏曲和电视结合后,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形式,从开始的戏曲直播、戏曲录播到现在的戏曲专题片、戏曲纪录片、戏曲电视剧、戏曲音乐等。戏曲和电视结合可以说已经步入正轨,尽管还有难题需要破解,像电视的现代和戏曲的传统如何结合,电视的写实和戏曲的写意如何统一,这些难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最终会做到留利去弊达到完美结合。但曲艺和电视结合还没有步入正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电视是大众传媒,可以理解它是大众人人都可参与的文化广场,电视的大门是敞开的,任何艺术种类都可以走进电视。结合电视曲艺也不例外,我们国家不仅是戏曲大国,也是曲艺大国,传统曲艺同传统戏曲一样,曲种多,曲作无以数计,按理说,曲艺同电视结合具备条件。同戏曲相比,曲艺的艺术表现形式简便,演员少,道具和伴奏乐器简单,曲艺的最大特点和特色在于几乎所有曲种本土化,表演方言化,色彩地方化,曲艺的这个基本样式同电视结合比较容易。当然,曲艺变成电视化的曲艺,还得用电视手段处理,但还是简而不杂。而戏曲不然,舞台戏曲变成电视戏曲,无论实况录像、专场录像或者艺术再创造都是一个复杂过程,尤为艺术再创造,不仅借入多种电视手段,还要做声画处理,要设置符合电视要求的舞美、道具、灯光、化妆、服装,就是把舞台戏曲重新包装成电视戏曲,为完成这个转换,舞台戏曲和电视戏曲都得有“忍痛割爱”的勇气,方可达到结合的目的。从曲艺的自身条件和曲艺、戏曲同电视结合难易程度相比,曲艺早该在电视中占据一个地盘。曲艺落到今天的状态,还得从自身说起。电视是一种强势媒体,通过电视来宣传曲艺的精粹,这既是传承和保护曲艺文化,又是传播曲艺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这里要强调,电视需要传播的是曲艺的精粹,但当下“精粹”难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曲艺艺术呈滑坡之势,各个曲种、曲团面对市场,在同众多的娱乐型节目竞争中败下阵来。团散了,曲演少了,有不少曲种的观众断代,还有为数不少的曲种正在“夕阳”沉没,现在绝大多数曲艺曲种都没有代表人物,上一代代表人物的辉煌过去后,下一代没有跟上。“打铁还需自身硬”,曲艺目前的这种尴尬处境,如不出名家、不出名作、“精粹”不多等状态,怎么能成为电视曲艺。不过,我们也不必悲观,曲艺有悠久的传统,自有它醉人的韵味。时代需要曲艺、人民需要曲艺,曲艺人要奋起直追,背水一战,推出一大批曲艺名家和名作。只要曲艺蒸蒸日上,繁花似锦,而不夕阳沉没,曲艺就一定能走进电视,让电视曲艺插上传播艺术的翅膀。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技术进步,全媒体和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曲艺的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自然也受到冲击,曲艺的艺术生态和发展格局也面临挑战和机遇。曲艺从传统的现场演出、广播电视传播,发展成现今的主动进军网络平台。曲艺从业者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平台等多元网络媒介,将传统说唱艺术的优秀内容与新媒体、自媒体有机融合,带动了曲艺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同时也拓宽了从业渠道,拓展了受众群体,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融媒传播途径,探索传统曲艺在网络时代的打开方式,推进曲艺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曲艺传播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毛遂自荐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