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本地“非遗”活动调查

2019-08-07 07:38廖静陈煜然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4期

廖静 陈煜然

【内容提要】为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主会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岭南古琴艺术在此期间开展了共十四场相关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岭南古琴的斫制、传承活动及其当下发展的特点介绍。本文就岭南古琴艺术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陈述,并做出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岭南古琴艺术 斫琴 古琴进校园

2019年6月7日至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端午节假期间,广东省广州市作为主会场举办了“非遗”宣传展示的活动。活动以中国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为重点,举办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系列活动。其中,共计123项本地活动在广州开展,具体包括“‘粤剧保护的观众经验学术论坛”“遇见广式生活—广州非遗开放日”“你最识玩—广州非遗体验游”“各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扒龙舟端午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的“非遗”活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出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笔者参加了在此期间开展的岭南古琴艺术活动,并对与其相关的共计14场活动进行了调查采访。活动初始,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展演中,岭南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表演了岭南琴曲《碧涧流泉》,意趣盎然的琴声与舞台屏幕中意味无穷的《千里江山图》相得益彰,引人入胜。此后,由包括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七木琴社、谢东笑古琴工作室、陈一民梓元琴坊、天虹琴馆在内的不同主办方举办的岭南古琴相关体验活动,分别在“遇见广式生活—广州非遗开放日”“你最识玩—广州非遗体验游”活动中开展,活动内容涉及岭南古琴的斫制、岭南古琴的传习、岭南古琴当下发展的特点及其雅集活动。笔者将重点陈述与岭南古琴的斫制、岭南古琴的传习及岭南古琴当下发展特点相关的活动。

一、岭南古琴的斫制

6月8日,“古琴斫制体验课”活动在陈一民先生的斫琴工作室梓元琴坊开展,陈一民先生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岭南古琴的宗师杨新伦先生。

陈一民先生强调古琴斫制注重选材和斫琴腹。老木是制作古琴的最好选材,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且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1]陈一民先生说自己曾经做过百纳琴[2],因此遇见很小的一块老木也会保留下来,选好材后就对其进行塑型,并辅以仲尼式、伏羲式等不同的名字。陈一民先生表示,现在很多古琴都是机器制作,如果想要琴的音色好,琴的声池最好使用手工斫制,边斫边听音色,不断进行修改,同时琴要多弹,琴的面板为天,底板为地,弹琴可以震松木的分子,使其声音更加通透。斫完琴腹后,还有做底板、试音、合琴、安装配件、裱布、刮腻子、上徽位、收光、推光、擦漆、拉弦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说到:“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皆备,则为天下善琴。”[3]岭南派古琴的斫琴功夫便体现在这“良质”与“善斫”之上。陈一民先生表示做一把琴真的费心思,其中最难的是上灰胎和磨琴腹。上灰胎是一道反复的工序,过程中既要保持灰胎厚薄均匀,又要经过反复阴干、打磨、补灰。在打磨灰胎的时候,需要上弦进行试音,如果试音时没有沙音则表示灰胎打磨好了,否则需要继续打磨。除此之外,许多人对生漆鹿角霜灰胎中的生漆过敏,这也增加了斫琴的难度。

陈一民先生作为非遗项目“古琴斫制技艺”的传承人一直致力于斫制出音色好的古琴,他希望不仅是岭南的古琴能够在社会上流行、传承,岭南古琴的斫制和修复古法也能继往开来、世代相传,并为见到此次前來参加活动的体验者们感到十分欣慰。

二、岭南古琴传习活动展示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发布的第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非遗”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遗”的传播和展示。[4]本次广州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在“你最识玩—广州非遗体验游”的活动中推出了三条体验游线路。其中一条线路为“跟着小小传承人,传习岭南古琴”,此活动在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的岭南古琴艺术馆和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校园内分别展开。

(一)岭南古琴艺术亲子公开课

海珠区文化馆的岭南古琴艺术馆常年设有关于岭南古琴的讲座、体验课、雅集等公益活动,在此次体验游的活动中,岭南古琴艺术馆举办了在日常公益活动中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教学对象的亲子公开课的成果展。

6月9日上午,6位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小传承人”为大家介绍和演奏了多首岭南琴曲,小传承人们年龄虽小,但都已坚持学琴多年,能演奏较高难度的曲子,如著名琴曲《醉渔唱晚》;岭南琴派代表性传曲《碧涧流泉》《双鹤听泉》;弦歌《春游》《喜园中茶生》《桃夭》;中英文弦歌《登鹳雀楼》以及二人合奏传统琴曲《酒狂》等。小传承人个性鲜明,演奏风格皆有所不同。演奏完后,由小传承人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家长们教授岭南古琴的基本指法和入门琴曲。活动现场气氛活跃,甚至有在场的嘉宾和家长为小传承人的专注和坚持感动落泪。广州市海珠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叶苏红说:“小传承人就是岭南古琴的未来。”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七木琴社的顾问罗静敏女士在活动中和大家分享时谈到,孩子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通过对琴曲的学习理解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锻炼他们的定力。因此,她鼓励家长要耐心地培养孩子学古琴,鼓励孩子要多参加比赛,家长要引导孩子走上他们理想的人生道路,同时更好地将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已有80岁高龄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罗健敏先生作为嘉宾参与了现场的活动,他赞誉广州市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对活动现场的家长们深深鞠躬,为他们对古琴的选择和对孩子的培养感到敬佩和欣慰。同时,他也对这些习琴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英才。[5]

(二)岭南古琴艺术进校园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是广州市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基地,当天体验游活动可分为对传承基地的介绍、学生的演奏展示、已毕业学生学琴的心路历程分享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这所学校在近十年来传承岭南古琴的活动历程和发展状况。

昌岗东路小学校长阮校长对学校开展岭南古琴艺术传习活动情况进行了介绍。自2010年学校邀请岭南琴派传承人将古琴艺术带入校园后,这里便成为了广州市古琴艺术传承基地。学校的日常授课由七木琴社的老师承担,注重拓宽岭南古琴的研习路径,致力于让古琴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礼仪教育、古诗词吟诵吟唱相结合。希望让学生们在弹琴时凝神聚气,身心居正,用礼仪表达对古琴、古人的崇敬,用心跟古文化对话;在弹唱吟诵诗词时修正平仄的读音,圆腔正字;将对古琴的理解从单纯的弹奏上升到琴学的高度,在感受古琴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神。阮校长希望学生们把习琴的兴趣变成志趣,培养出像宁兰清老师这般把古琴作为毕生事业坚定地走下去的学生,也希望参加此次活动的游客们和昌岗东路小学能继续结缘,继续支持岭南古琴艺术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演奏展示,主要以二至六年级的学生弹唱弦歌为主,多为7-9人一组的合奏形式。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弹唱弦歌《南风歌》和《春游》,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学琴,手指较稚嫩无力,因此在习琴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疼痛这一关;中年级的学生一起弹唱弦歌《花非花》《蒹葭》《游子吟》;高年级的学生学琴两年以上,古琴演奏能力较强,他们身着汉服以两个声部的轮唱形式诵读、吟唱、合奏了作品《三字经》;还有已毕业的学生单独演奏弦歌《大鱼》和岭南传曲《桃夭》《瑶族舞曲》。除此之外,现场师生还以古琴传统教学中“一对一”的对弹方式演奏了《酒狂》,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弹琴的细节和方法。

最后,以古琴为特长考入广州市第二中学火箭班的谢君予在活动中讲述,她是为数不多的被广州市第二中学主动邀请去参加入学面试的学生,只因她是“应试洪流中的一股清流”,在应试之余始终保持着对古琴的热爱。在每次大考前夕,她都一定会坐在琴桌前弹几首琴曲,转移学习的压力,给自己一个良性解压的方式。她认为,古琴是传统文化学习的一扇门,弦歌使古诗多了韵律感,这使她对古诗文的兴趣与日俱增。她希望未来自己也能将岭南古琴文化发扬光大,希望在校的学子们能坚持学琴。在昌岗东路小学和七木琴社十年如一日的传承活动中,学生们登上了大大小小的汇演和比赛舞台,有以古琴专业考入星海附中的学生,也有以古琴特长生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学生,毕业后还在坚持继续学琴。在此次活動中,已毕业的学生带着对母校的情谊和传承岭南古琴的信念与在场的师弟师妹们、活动参与者们共同分享了他们的习琴心得与体会。[6]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要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领域。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高雅艺术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7]在此次的体验游活动中可以看到,老师针对昌岗东路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曲目来进行古琴的教学,并且让学生在演奏古琴时结合古诗词进行诵读、吟唱,这体现出学校和琴社对传承岭南古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三、岭南古琴的当下发展

6月6、7、1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与其他机构单位联合主办的“己亥芒种‘态运动”“ 岭南古琴与岭南飞针”“岭南古琴与颂钵”三场体验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就涉及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古琴艺术三个项目,还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中医项目、岭南派古琴艺术和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飞针。

(一)岭南古琴与中医学—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岭南古琴发展于岭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有其自身特点,但岭南古琴作为古琴的分支流派之一,其琴学理论与中医理论颇为相通,同源于中国传统哲学。

根据宁兰清老师[8]的介绍,古琴的形制、音色以及演奏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从形制上来看,“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上圆象天,下方法地……”[9]以琴象征天地、年月等。其次,古琴因形制不同产生了四十多种款式,不同款式古琴的命名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以历代先圣命名,如伏羲、神农、仲尼;其二是以大自然物象命名,如蕉叶、连珠;其三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如凤求凰。但是,不同款式古琴的各个部位都有琴头、琴额、琴颈、琴肩、琴腰等相似于人体结构的称呼,此形制又是对人的一种模仿。在此次活动着重介绍了一把鹤鸣秋月式的“听月”,一把神农式的“古冈”。从古琴的音色来看,古琴泛音的空灵、散音的厚重、按音的抑扬分别象征了天、地、人的声音。在活动中,笔者在古琴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了弹奏,同时欣赏了岭南琴派代表性琴曲《碧涧流泉》《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其中,老师细述了《鸥鹭忘机》的故事,以“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来说明弹琴讲究主体精神状态与客体环境交融,需心无杂念、身心合一。鲁新华教授[10]也补充道:“中医的思维也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11]中医重视的六气分主于二十四节气,如春季的风、冬季的寒、夏季的暑、夏秋之交的湿和燥等,节气中过度的自然气候就可能成为病邪的源头,《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顺应节气,天人相应,是中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石。[12]节气的变化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健康,因此中医学也注重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己亥芒种‘态运动”适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节气—芒种,据鲁教授介绍,芒种时节的卦象为五阳一阴,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不宜大汗淋漓,宜用慢的状态养护,比如笔者在此次活动中体验的“颠一颠”的状态运动和站桩。余瑾教授[13]也指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掌握道身体五行的规律,……调动人的意识能动性和人精神意识的能量,然后再与古琴和颂钵的音律融合呈现出和谐的状态。”[14]宁老师提到:“古琴是手指上的太极,人在弹奏古琴时,右手呈左右运动,左手呈上下运动,右手‘欲断弦,左手‘入木三分,弹琴不仅同时调动人左右大脑的思维,也为人的经络‘打太极。”[15]岭南古琴与岭南飞针亦是如此。活动结束,有体验者表示:“古琴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高不可攀了,感觉很贴近生活。”也有体验者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没想到古琴和中医学能结合得如此之好,参加这次活动我了解很多的传统文化,感谢广州举办的此次活动,十分惠民。”[16]

(二)岭南古琴与颂钵—修身养性、道法自然

岭南古琴与颂钵都是修身养性、道法自然之器。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17]宁老师介绍:“古琴制作的源起,便是修身养性,道法自然的乐器。”[18]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古琴的演奏便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同时,《道德经》中有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9]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的声音音频与颂钵音频的振动相结合,能够透过物理性的波动,对人的身体由外至内进行调节,以使身体的频率回归到原本自如完好的状态。

“颂钵来自于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距今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王婷婷老师[20]介绍,“颂钵成分是铜和锌,其元素添加的成分的多少就决定了颂钵声音的品质和泛音的丰富性。”[21]颂钵不仅是容器、法器,更是一种泛音十分丰富的单音乐器,颂钵的泛音及其声音频率波能与人体内细小的原子产生共振,对人的情绪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王老师强调,不同的颂钵有不同的声音,能够安抚自己的心灵与情绪。

在此次活动中,笔者与其他体验者们先是随着古琴、颂钵老师的合奏进入了午休,午休后又一起享用了活动精心准备的茶点,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活动感受,其中一名从事孕产健康的工作者分享:“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古琴在古代是风雅人士的乐器,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古琴、颂钵带入我所做的孕产领域,让这些艺术更加生活化。”一名来自北京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分享:“音乐文化让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人体会到其中的美,并且能在体会美的过程的同时身心又得到受益。音乐不是只给个人、专业人士的,是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我回去之后也要去好好传播这一观念。”[22]

除了上述的活动外,与岭南古琴艺术相关的活动还有岭南传曲《鸥鹭忘机》公开课、岭南古琴文化体验课、岭南古琴和广绣传习工坊和“左琴右书—岭南古琴六月雅集”等活动。前来体验“非遗”活动的人们在了解古琴文化知识、赏析古琴音乐、体验古琴弹奏的间歇之余,也了解和体验了同为“非遗”的精致广绣,在气韵生动的书画中感受“左琴右书”的态度和意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则第四条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从以上活动的开展及体验者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同源于中国传统的不同“非遗”之间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在当下社会的传承发展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思想观念,更是在国家政府单位以及传承人的努力下更加真实、生活化地走向大众。 [23]

四、思考总结

总体来说,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岭南古琴艺术相关活动始终贯穿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公益性强,吸引各领域的人士前来参加,为岭南古琴与广州市民提供“相互认识”的平台。说明岭南古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广州逐渐形成了集交流、合作、创作、传承、发展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处于政府支持、古琴社团配合的良性发展状态。

岭南古琴艺术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有机会更近距离和全面地了解这一“非遗”的历史和现状。比如有体验者在“小小传承人,玩转岭南古琴”体验游活动中表示:“古琴我是第一次接触,以前只知道它是风雅人士的修身养性的乐器,通过今天的体验我非常有兴趣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古琴,因为我觉得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去接触、认识,才能传承的。”也有体验者表示:“很久以前就听过古琴的声音,特别喜歡,今天终于有机会见到古琴,体验到古琴,特别开心。”[24]当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的岭南古琴艺术相关活动也存在如活动主办方没能按预设的时间准时开展活动,出现推迟的情况;活动主办方活动场地过小;活动中媒体摄录闪光灯、噪声较大,影响活动的品质;参与者女性偏多,年龄集中在中年等等一些问题,但并没有妨碍这些非遗项目在保证本身发展特点的前提下,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走向大众。

本次广州市作为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在本地开展的“非遗”体验活动项目繁多、形式多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与、体验。超过万名游客通过期间的体验课、网络直播课、“非遗”演出、“非遗”展、民俗现场导赏、义诊等活动,体验了诸如制作波罗粽、沙河粉等小吃的地道广式生活,尽情领会了岭南古琴、粤剧、广东音乐、广绣、扒龙舟等本地“非遗”的魅力。多数体验者都有一致感受,在体验活动中不仅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在学习中受益良多,激发了自己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在尊重“非遗”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非遗”传承人和参与者面对面交流,使参与者对“非遗”的体验感更亲切和真实,细心感受,“非遗”不再是“遗产”,而是逐渐融入在人们日常的一种文化生活。

注释:

[1] 罗苏理:《斫琴的选材》,《乐器》2011年第12期。

[2] 百纳琴,用小块木拼接胶粘而成的古琴,通常用小方块或小六角为基本材料。

[3] 易国存:《中国古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页。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国政府网,2006年。

[5] 6月9日上午,广州市珠海区文化馆三樓(岭南古琴艺术馆),叶苏红、顾静敏、罗健敏在“跟着小小传承人,玩转岭南古琴”体验游活动中的讲话。

[6] 6月9日下午,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千禧校区),谢君予在“跟着小小传承人,玩转岭南古琴”体验游活动中的讲话。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

[8] 宁兰清,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岭南古琴文献丛书主编、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七木琴社社长等。

[9] 蔡邑 :《皇佑新乐图记琴操汉铙歌十八曲解集—琴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0] 鲁新华,岭南古琴中医养生基地顾问专家、广东省自然医学会艺术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委会副主委等。

[11] 6月6日上午,广州市珠海区文化馆三楼(岭南古琴艺术馆),鲁新华教授在己亥芒种“态运动”活动中的讲话。

[12] 田合禄、田蔚:《中医运气学解密—医易宝典》,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3] 余瑾,岭南古琴中医养生基地顾问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副会长等。

[14] 6月6日下午,广州市珠海区文化馆三楼(岭南古琴艺术馆),余瑾教授在己亥芒种“态运动”活动中的讲话。

[15] 6月6日上午,广州市珠海区文化馆三楼(岭南古琴艺术馆),宁兰清老师在“己亥芒种‘态运动”活动中的讲话。

[16] 6月6日上午,广州市珠海区文化馆三楼(岭南古琴艺术馆),笔者对前来参加“己亥芒种‘态运动”活动的体验者进行采访。

[17] 蔡邑 :《皇佑新乐图记琴操汉铙歌十八曲解集—琴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8] 6月7日上午,广州市番禺区东区环路128号德胜创意园5号楼(音果空间),宁兰清老师在“岭南古琴与颂钵”活动中的讲话。

[19] 张迤逦 :《国学知识一本通》,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页。

[20] 王婷婷,钵音睡眠调养家、国际颂钵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养生自然疗法培训学院副院长、中国颂钵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会长等。

[21] 6月7日上午,广州市番禺区东区环路128号德胜创意园5号楼(音果空间),王婷婷老师在“岭南古琴与颂钵”活动中的讲话。

[22] 6月7日下午,广州市番禺区东区环路128号德胜创意园5号楼(音果空间),参加“岭南古琴与颂钵”活动的体验中的心得分享。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央政府门户网,2011年。

[24] 6月9日下午,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千禧校区),参加“跟着小小传承人,玩转岭南古琴”体验游活动的体验者的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