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写作早已成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发挥微写作价值,其需要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汇总探索出了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在本文中,我将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 高中语文;微写作;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1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和“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因此,我在“读写结合”该教育视角的引导下,尝试将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是在阅读中延伸出来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在读写中进行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方法,灵活写作的教学模式。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应用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教学流程。以《囚绿记》为例,我一般会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
一、明确写作任务
明确的写作任务是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保障。在实施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所要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发现其中所有蕴含的写作要点,以此作为写作任务的基点,为学生设计出操作性的写作任务。我通过对《囚绿记》这篇文章进行分析,立足其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设定了表达技巧类该写作任务。具体任务为:作者在《囚绿记》这篇文中,利用拟人手法将景状物表现得形象、生动,为事物赋予了“性格”、“气质”,不仅丰富景状物的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不少的艺术效果。在学习了本文之后,学习作者使用到的写作手法,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自主地利用有效的写作手法,对一种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将其特征有效地展現出来。在这样的任务驱使下,我们的微写作教学才有依据。
二、写作前的准备
阅读型微写作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以阅读教学为基础,在阅读教学活动参与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掌握了文本内涵,此时则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以此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中,掌握写作要点。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准备活动开展中先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地阅读文本中利用拟人手法描绘景状物的段落,之后,说一说作者是如何利用泥人手法来展现事物的特征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其可以将作者应用拟人手法的特色展现出来。之后,我则选择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在其发言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需要认真倾听,对理解偏差或失误的地方进行补充。以此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过程中,能从文本中熟悉拟人手法的应用,为其之后自主写作的实现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学生对拟人手法的应用产生感性之后,我则结合课前所设定的写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描述的对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并在小组中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些事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再次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理清书写框架。在此次微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为学生展示了诸如圆月、荷花、菊花等在内的事物,引导其在小组中,利用5—8分钟的时间对自己所选择事物的外形、习性等进行描述,在讨论中分析该事物的哪些特征是以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一组学生这样就所选择的“菊花”进行了讨论:
生1:我选择描写“菊花”,因为它淡泊名利,不与百花在春夏之际相争,独自在萧瑟的秋天竞相绽放。
生2:我们这些的写作任务是利用拟人手法展现事物的“性格”和“气质”,菊花有什么性格和气质呢?
生1:菊花和梅花、竹子、兰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身上具有高洁的品质。陶渊明在其《饮酒》中,就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出了菊清新脱俗的气质。
生3: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你自己觉得菊花有什么性格和气质呢?
生1:我在秋天每次看到菊花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震惊,五颜六色的菊花为萧瑟的秋天带来了一丝生机。
生4:那么在这次写作的过程中,你是要将写作的主题设定为清新脱俗呢?还是生机盎然呢?
生1:我觉得清新脱俗和生机盎然是不矛盾的。菊花选择在清秋时节展现自己的魅力,这难道不是不走寻常路,清新脱俗吗?而且,它能在秋天绽放,不正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吗?
在学生这样的讨论过程中个,其可以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写作内容,为其之后顺利写作打下基础。
三、写作中的活动
在经过积累的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对所要书写的主题和内容有了清晰的认知。为了保证能文质兼美地写出文章,我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其先列提纲,将自己所要书写的内容,一一展现出来,以此围绕提纲遣词造句,避免出现丢三落四该情况的出现。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我仍以小组为形式,引导学生就初稿相互阅读、点评,以此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质量。
总之,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在读写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将阅读型微写作模式应用其中,使学生在文本内容的驱使下,把握写作主题和要点,从而在讨论中确定写作内容、思路,以此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提升写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军.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