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原价每盒29.8元的俄罗斯蜂蜜拉丝饼干8.9元一盒,65元一包的日本进口水果麦片30元2包,59元四瓶的澳洲果味饮料卖21.9元……这些平时售价不菲的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以意想不到的“白菜价”出售。超市内这样的临期商品打折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如今,线上线下还有不少专营临期食品的折扣店。往日让一些商家头疼难以处理的临期食品,似乎正成为一种新的商机……
临期商品受消费者青睐
“我家附近有一家进口超市,零食价格都不菲,但是有个货架的商品价格普遍只有正常售价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临近保质期的促销产品,比如,一盒日常售价30多元的饼干,在这个专区内,可能只需要几元钱。”家住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区的赵小姐告诉记者,“我偶尔会选购一些自己马上会用到的临期商品,感觉性价比很高。”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临期食品中,乳制品是实体店降价促销的主力。历下大润发超市的销售人员表示,乳制品保质期比较短,尤其是酸奶制品,保质期只有21天,这是乳制品促销力度大的主要原因。记者在该超市内看到,某品牌一款桶装酸奶,原价28元一桶,因产品离保质期还有5天,不仅打折促销,还捆绑赠送一个马克杯。售货员表示有赠品的临期酸奶有时候比正价酸奶卖的还好。夜间超市打烊前半小时,记者发现面包烘焙区、蔬菜水果区也都有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通过打折、捆绑等方式进行促销。
正在超市“临期商品”货架“捡漏儿”某品牌洗衣液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这类生活必需品几个月就可以用完,买这种“临期商品”很划算。“你看,这种洗衣液保质期3年,现在还有半年左右的使用期,而且原价60多元现在只卖40元,便宜了20多元。”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你会买超市的临期产品吗?”
“不壞就买,比如最近溜娃经常是晚上八点多去超市,九点多偶尔会赶上当天切开展示的哈密瓜一类半价处理,就买回去吃掉啦,刚好半个也不大。我北京的朋友说他们那还有专门的临期进口食品连锁店呢。”一位女性受访者回答道。
“如果卖相特别的不好,我是不会买的,一个人,消耗的慢,特价的商品不能存太久,还有就是觉得有点丢人。”一名00后受访者表示不会购买临期商品,但也只是少数受访者的代表。
销售难题变另类商机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进口食品的消费购买力提升,除了一些专营进口食品的店铺,各大商超也都开设进口食品专区。一位超市内部采购人士告诉记者,扩大进口食品销售规模的同时,进口食品也成为了商超里最易临期的商品之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进口食品消费白皮书》显示,从2009至2018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以17.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2018年首次超过700亿美元。大量进口食品的涌入,也催生了大量临期进口食品。有商家敏锐嗅到其中商机,专营临期进口食品的折扣店由此应运而生。
甄先生是一位临期进口食品渠道供货商。他告诉记者,每周他给临期进口食品店供货的总价值近20万元。近一年他发现,瞄准临期进口食品商机的淘金者明显增多。
与实体店相比,网上销售的临期食品花样繁多。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发现,有很多坚果、面包、奶制品等临期食品在售,有的网店甚至把临期零食拼成礼盒出售,更有网店直接备注“临期及包装变形特价甩货”字样,销量可观。
临期食品,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国家工商总局曾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用降价的方式既让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避免了不良厂家把临期食品翻新后重新销售,可谓一举两得。
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既盘活了企业库存,还以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味觉体验。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临期食品大可在这个行业试水,因为进口食品的消费阻力恰恰就是价格,加上电商模式的流量属性,爱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年轻消费群体势必会成为它们的消费主力。
其本质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便利的零售网络发挥作用,降低了信息、信任不对称带来的问题,链接起长尾市场上的供需两端,将销售临界期转化为消费窗口期,从而激发出新的商业机遇。
临期食品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今天,各国人们对临期食品的意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关于临期食品标准化的市场仍没有出现,对临期食品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处置临期食品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毕竟,在食物管理方面,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不免出现低效甚至失灵的情况。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英国利兹的一家“剩食超市”,由慈善机构开设。他们与当地的其它超市进行合作,进购那些临期食品并进行售卖,通常这些食品的价格都很便宜,人们甚至可以不付钱,通过劳动来换取,这家超市为当地的贫困家庭带去了不少支持。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Daily Table是一家非营利性的零售超市,超市里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大型供应商捐赠的临期食品,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宜的农产品、乳制品、面包等食物。他们会把这些食品在自己的厨房里进行加工烹饪,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为顾客送去新鲜的“即食餐”。
除了开设临期食品的超市以外,国外会把这些临期食品进行回收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剩余价值,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在日本,24小时便利店罗森会与当地的废弃物处理商进行合作。德国有一家旗下设立了800家分支机构的公益组织,叫“救济餐桌”,仅仅在柏林市就有13家他们的机构。“救济餐桌”主要是回收超市里的临期食品,再把它们分发到需要人的手中,大约有70万人会定期接受他们的免费食物,最多支付不高于1欧元的象征性费用。
与此同时,德国联邦食品回收协会拥有80家回收食品的中型公司,因为通过发酵后的回收食品能够产生沼气发电发热,食品回收协会正是发现了这一点。
而中国涌现出来的临期食品卖场无疑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以不同方式从数量庞大的临期食品中挖掘潜力,为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空间。
在中国通过降价或捆绑促销的营销手段,各大超市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将临期食品卖出去。除此之外,销毁或加工成饲料也是常用的处理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超市会在离保质期还有三分之一时间的时候,把食品直接退回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并出示退市单据。
随着国内线上电商平台的发展,临期食品也找到了除超市以外的生存土壤,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们也隐约察觉到了这一静待挖掘的新市场。
在大力倡导环保节俭的今天,临期食品本身就有很好的品牌概念,它甚至可以被当做慈善商品来解决全球的饥饿问题。
所以不论是从产品本身出发,还是市场环境来看,临期食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机遇。
但就现下来看,临期食品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大众对临期食品的接受程度、临期食品的货源、临期食品的合理回收期限等,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客观问题,等待着一步步解决。但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样,想要开拓临期食品的蓝海也需要足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