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院转专业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8-07 09:05胡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胡燕

摘  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学生转专业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地方高校限定的教学资源之下,为满足学生转专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多元化人才变化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结合东方学院的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学院近四个学年来的转专业工作现状,不断探索和思考一个符合我院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专业工作对策。

关键词:转专业  现状  对策

一、转专业的现状

(一)学院转专业的制度

这些年,学院通过不断修订转专业制度,建立了一套既有院级的转专业实施管理办法,又有二级教学单位的转专业选拔细则及内部转专业办法的两级转专业制度,转专业制度逐步趋于完善。根据最新的(浙财大東﹝2017﹞162号)转专业文件要求,转专业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第三学期第一周进行,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审核、公示、发文后,进行专业学籍异动管理。

(二)近四个学年学院转专业的实施情况

东方学院的转专业计划数很充足,根据近四学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来看,在逐年递减。其一基于学院应用型定位,学院在应用型内涵建设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专业布局,现有大部分专业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和家人的期盼,减轻了学生因就业导向选专业的压力;其二浙江省启动高考改革试点,在报考上以“专业+学校”取代“平行志愿”,实行专业平行投档,避免了因分数限制而无法兼顾专业的现象,这些使得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能够理性地选择专业,不再盲目跟风。从转成比率上,2017-2018学年转专业转成比率大幅度提升,比上一学年高出18%,主要原因是学院2017年修订转专业实施管理办法,降低了转专业门槛,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选择的需要。

二、转专业现象的分析

(一)转专业制度的逐步完善

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等出台最新的转专业文件之后,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令第4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根据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转专业做出的调整,突出以学生为本,基于此,学院也迅速修订了最新的转专业实施管理办法(浙财大东〔2017〕162号),取消了原来课程成绩在年级专业排名前30%,绩点3.5以上等限制,放宽了转专业条件。这一文件的修改,加大了学生专业学习的选择权,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的需求,也使得学院的转专业运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二)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

1.个人志趣

因个别学生高中考试失利,在志愿填报时其所能报的专业选择范围就会受限,或接受调剂,如此一来,他们对就读专业认同感低,缺乏个人志趣,无法适应本专业学习,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情绪,继而会要求转专业。

2.就业驱使和家人的压力

东方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投入高于一般的本科大学,对父母家人来说,学生选择一个就业形势好、有竞争力的专业,将来在毕业找工作时也会有利,所得的回报也就更大。因此,学院学生在申请转专业大部分的动因是就业导向和迫于家人的压力,并非是个人志趣,带着这种功利的想法,学生本人缺乏对专业的认可[1]。

3.生理缺陷或某种疾病

个别学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的缺陷或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在别的专业尚能学习,就会申请转专业。这部分学生本身并不想转专业,但因生理上缺陷或某种疾病,无法在本专业继续学下去,不得不才选择转专业。

4.学习困难

个别学生事先未了解本专业的培养难度,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发现所学专业需付出比他预想的更多学习精力,就开始存了畏惧心理,其中也有沉迷网络游戏,即便他们初衷也喜欢本专业,但因无法跟上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进度,勉强学习下去也无法达到毕业要求,这时就会提出转专业,选一个难度相对小或不用学数学类的专业进行学习。

5.其他动因

个别学生无法适应高校集体生活,与同寝室关系紧张,继而对本专业同学也产生抵触心理,也会影响专业学习,这个时候就会有逃避心理,想换个新的专业学习;当然,也有些经济方面的因素,有些学生会选择一些专业注册费低的专业,来减轻家庭的压力。还有些,就是因为保留学籍或休学期满复学,因下一年级原专业无教学班,便要申请转入相近专业学习。

三、对学院转专业的思考

(一)规范转专业遴选工作

在转专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过考核,来遴选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学院现阶段,转专业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遴选,主要是通过学生成绩和面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且侧重学业成绩,这样比较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全方面考评,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转专业遴选考核指标,评分标准,并提前公布,使转专业工作科学、公正。

(二)加强转专业引导

新生入学后,学院通过开展新生始业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专题讲座、教学通讯员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加强专业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要求和社会就业需要,指导学生自主理性地选择专业,但教育内容覆盖面很广,转专业只涉及其中一小部分,学生所达到的效果各有差异。而且,一般新生平日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就读专业并不清楚,这就使学生容易盲目跟风,等转过去之后便会发现和自己所预想的存在差距,但转专业的机会只有一次,转过去之后便不可能再转回原专业,这就为他的转专业埋下隐患。因此在转专业之前,应该加强引导学生了解要转的专业[2],做好要转的准备,理性地对待转专业。

(三)关注困难学生转专业

学院转专业申请条件中有一条是鼓励学习困难者,在原专业无法学习下去时可转专业,但从转专业成功的学生中看,这部分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这部分学生每次都会出现在学院学业预警的名单中。因此,可以结合学业预警,在第三学期转专业时,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可以适当考虑提高这部分专业学习困难学生的转专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顺利毕业。

(四)转专业的后续管理

转专业学生在学籍上的异动,相应的,这些学生的专业班级、课表、学费等方面也要做出调整,这不仅仅是将学生转入相应的专业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退、补选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抵免等相关后续的教学管理,以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毕业。但在学生转专业之后,后续管理的关注度便不是那么高了。因转专业,培养方案的改变,有些学生直到大四学分自查,才发现自己该补的课程没补,可以免修的课程也没有办理免修。有些学习困难转的学生,一转到新的专业,第一学期还好,到了第二学期又出现挂科严重的现象,到最后不是办理了延长学习年限,就是自动退学。当然,这些有部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转专业之后,要去适应新的专业,学习新的培养方案,但同时,相关的教师要给与这些转专业学生帮助和指导,让这些学生适应转专业之后的学习,不要等到了毕业,才发现自己缺学分,或是在新专业也学不下去。除此之外,专业班级的变动,要尽快融入新的专业班级,与新专业的同学和睦相处,也对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挑战。

(五)辅修专业

辅修专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不想转专业,但又想在别的专业多学点知识的学生,这种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了学生的专业潜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平衡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日后的求职中占有优势。加大辅修专业宣传力度,再结合应用型专业的优化设置,将来可能会影响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使得这部分学生趋向于申请辅修专业学习。

(六)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

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学院立足杭嘉湖、面向长三角,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3],注重顶层设计,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需求,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知识,重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下,科学、合理、规范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成果及学分,用优质慕课资源补齐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上的短板。注重产教融合,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相应的,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也会减少,他们不会再因就业压力而转专业,而是因个人志趣,才申请转专业。

(七)构建转专业反馈机制

在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他们同非转专业的学生作横向比较,形成一种转专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进而促进专业结构优化,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并辐射到转专业工作,及时作出完善和改進。

参考文献

[1]孙荪.自由与自主:高校转专业学生专业适应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6).

[2]龚学峰,陈亚鹏.独立学院如何面对学生转专业诉求[J].高等教育,2014(4).

[3]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