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
摘 要:新时代面临着新任务和新形势,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精神以及政治理论素养,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渠道。课程思政的改革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确立自身定位,这样才能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价值。但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思政课程;建设;关键问题;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144 — 03
党和国家一直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改革落后,无法体现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对思政课程改革引起重视,找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和经验,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符合规律
1.1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
1.1.1 培养新时代的职业人才
我国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高校教育也需与时俱进,要对自身的教育目标与定位给予明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应该遵循“四个服务”:即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
1.1.2对思政教育现实窘境加以改变
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独角戏”的现象,学生一提到思政课程就认为是“洗脑课”,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被忽略,导致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屡见不鲜,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改变这一现象。
1.2 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性
1.2.1 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相符合
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以下几点〔2〕: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二是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三是教学方法需正确,四是注重教学的时效性。课程思政主要强调的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所有课程中,这样一来,既可以对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给予保证,也可以保证科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使用多种方法,有助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给予把握。
1.2.2 与教书育人的互动规律相符合
在教书和育人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教书是一种手段,育人则是一种目的,两者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教书是为了育人而存在,育人是通过教书而实现的,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思政主要是促进思政教育融入于各门课程,思政工作在于育人,而其他课程重在教学,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可相互促进,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1.2.3 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95后,是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未来产业工人的核心主体,如何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职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是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协调合作,共同育人,有助于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服务,注重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
2 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兼职教师,这就致使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3〕,队伍的建设不具规模。这些兼职教师不仅要承担学生的管理工作,还要做好行政方面的工作。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不佳。由于思政课程教师资源的匮乏,大部分高校采用了大班教学的形式,把几个班级合并在一起上课,致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不利于师生展开讨论交流。
2.2 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思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味地照本宣科,严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独立性和积极性遭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需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抛弃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认可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将知识变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对自身的思政教学理论进行转变,是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趋势。
2.3 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育部要求,思政课程必须对实践环节给予加强,可以说,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环节。但各大高職院校对思政的实践教学开展工作并不一致,有的还在教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索,有的还处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实践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思政课程没有纳入课程表中,师资力量的匮乏达不到教学的需求,思政课程的开发也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制度也缺乏规范。
2.4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虽然高职院校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思政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时,缺乏针对性,没有将自身学校的职业特色、发展现状、学生等实际情况融入进去。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案例、产教等。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培养其的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5 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培训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之所以不稳定,其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的编制饱和受限、编制内教师和编制外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4〕。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程经常被边缘化,致使学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建设困难,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师的工资薪酬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缩小编制内外的工资待遇。另外,思政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本身不具备专业的思政背景,难以对新政策掌握深入,也难以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将思政课程的专项经费给予落实,致使思政教师没有机会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因此,高校要对思政课程的专项经费制度给予建立,完善思政教师的教育培训机制,这是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保障。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3.1 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的教学理论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政教師需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创新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吸收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学生所具备的综合潜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内化,这符合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时代需求。
3.2 将思政课程的管理制度给予完善
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校方应加强其教学改革力度,这就要求校领导足够重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将思政教研室给予建立,并对各方职责给予明确,积极推动思政教学的改革工作;一方面对中层部门给予设立,以协调思政专项经费紧张、师资匮乏等问题,将思政教学管理制度给予建立,以规范思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3.3 制定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政策
在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的意见通知。而每年,思想政治工作司都会依据党和国家的新任务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5〕。在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总任务与五位一体一同被纳入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新政策,这也注定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说,新政策及对新政策的正确解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南。
3.4 坚持文化育人,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将育人体系建立健全,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质量。我国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可谓是博大精深。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融入文化软实力,使其与思政教学理论相融合,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对思政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的需求。采用文化软实力结合思政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养有担当、有本事的优质性人才。
4 小结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项育人的系统工程,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划分复杂,每个专业又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知识体系也各有千秋,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进行探索,努力解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思政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对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给予落实。在理论上,思政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论证,在实践中逐步落实、逐步完善,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魏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v.20;No.181(04):63-66.
〔2〕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66(14):16-19.
〔3〕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04):174-179.
〔4〕韩光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建设之判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9):101-103.
〔5〕李林海.创新思政课建设体系,形成特色教学新常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76-78+9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