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黎明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教授学生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这门课程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密切相关,在高中课程体系中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难题,并且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通用技术;建议
高中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和特定的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情景要求,相应的提出设计方案。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离不开特定的情景。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相关领域的问题,在这时,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就会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1 目前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难题
1.1 通用技术教学真实性有限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境教学法,需要给出特定的情境,把课堂内容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多教学情境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如果情境教学不能和实践结合,那么它就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阻力。
1.2 老师和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有偏差
老师和学生对于情境教学法的理解直接关系到通用技术课堂的效率。很多老师把意境当成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自己想象出一个情境,再把自己的课堂学习代入其中,这样的做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但是,情境和意境不同,情境需要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情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是老师理解上的偏差。在很多学生来看,老师实施情景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目的,于是学生就不会对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充分的重视,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2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2.1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加强同学间合作学习
老师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形式,还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中,老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投入到重点内容。老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技术探究的活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大家的思维彼此碰撞,探究通用技术问题。
例如,在学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模型的制作原理,然后让学生们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只做一个模型。模型的制作不做强制要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模型。老师在课堂讲授中,老师要注重制作模型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模型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们在课下自己制作的时候,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出模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一起解决,在合作中共同学习。
2.2 结合生活实际,实施情境教学法
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与实践的联系紧密,高中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要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根据实际的情境,使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这会让学生的课上学习更有意义。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标志,学生设计的标志要展示出自己家庭的特色,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在课堂上学到的“设计的一般过程”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家庭的特殊情境,设计出独特的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明白设计的应用人群、设计的目的,这样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设计。
2.3 完善情境教学的评价方法
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促进情景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的实施,老师应该完善评价方法,通过自评和学生们的评价,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完《发现与明确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评价情景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同时,老师也要自我反思,学生和老师的评价,要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老师良好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愿意主动去学习知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会接触其他领域,老师的评价、激励能够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学习这些知识。
高中通用技术这门课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讲授课堂内容,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把相关的技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促進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通用技术这门课在高中课堂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黄亚微.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A].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
[2].夏焕生.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
(作者单位:浙江省武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