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断面两端开挖方式土洞贯通实施方案要点浅析

2019-08-07 10:15鲁西西黄怡锋
陕西水利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洞钢架掌子面

鲁西西,杨 帅,黄怡锋

(1.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小浪底引黄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0 引言

项目位于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运城市闻喜县境内,建设内容是2#隧洞土洞段(52+966~59+590)及14#~17#支洞等永久及临时工程,2#隧洞设计纵坡1/3000,洞内水深2.97 m,断面尺寸为3.8 m×5 m(底宽×高度),城门洞形。此次研究实施贯通的是16#支洞控制主洞下游与17#支洞控制主洞上游段,区间桩号为56+299~56+328,29 m,根据运城市闻喜县地质水文条件,针对隧洞贯通问题进行分析。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设计概况

该在建工程引水隧洞总长59.6 km,纵坡i=1/3000,断面为城门洞形,隧洞城门尺寸为3.8 m×5 m 高度设计,洞内设计水深2.97 m,其中52+966~59+590 为土洞段。

1.2 隧洞贯通两端施工现状

贯通前,16#主洞下游采取的超前大管棚及注浆施工方案设计。此次实施贯通的是16# 支洞,区间桩号为56+299~56+328,上中台阶施工至56+299,下台阶及底板混凝土垫层施工至56+283,控制主洞下游与17#支洞控制主洞上游段;17#主洞上游采取的超前水平高压旋喷桩及注浆,掌子面施工至56+328,底板混凝土垫层施工至掌子面,两工作面上台阶相距29 m,下台阶剩余45 m。

2 地质情况

17#主洞上游桩号56+328,开挖地质揭示隧洞拱部为粉细砂层,整体厚度约8 m~11 m,下方为富水含泥粉细砂层;施工过程中存在涌水、涌砂突泥等情况,施工中应采取短进尺、强支护措施,并采取地下水控制措施。

16#主洞下游桩号56+299,现场揭示地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物(Q2pl),掌子面为全断面粉细砂层,砂层颗粒松散,无自稳能力;开挖时易发生滑塌,底板附近有股状出水,下台阶及底板垫层开挖时易发生流砂现象,拱部侧墙易发生收敛及沉降变形。

3 实施方案

3.1 整体方案

根据当前的施工现状,本方案中剩余29 m 开挖洞段采用1 环超前水平高压旋喷桩及1 环超前大管棚进行贯通。即17#主洞上游掌子面56+328 施做超前水平高压旋喷桩及注浆,施做长度为20 m,开挖16 m;16#主洞下游掌子面56+299 上台阶及中台阶施做超前密排大管棚,施做长度为13 m,开挖9 m,旋喷桩与管棚搭接搭接里程为56+312~56+308,搭接长度为4 m,搭接洞段的开挖由16#主洞下游工作面完成,待隧洞上中台阶完成贯通后,对16#主洞下游未完下台阶进行开挖落底支护,见图1 贯通示意图。

图1 贯通示意图

3.2 17# 主洞上游56+328 超前水平旋喷及注浆施工方案

第一步,超前水平旋喷加固[1]。

在开挖轮廓线周边及掌子面施做超前水平旋喷桩,施工长度为20 m,开挖长度16 m,与16#主洞下游超前大管棚搭接4 m。

56+328 涌水粉细砂层段施工:周边水平旋喷桩,拱部布设一环,侧墙布设两环,底板布设一环,咬合旋喷桩沿开挖面周边拱部及侧墙部位布设并延伸至底板以下1 m 范围,周边旋喷桩拱部、侧墙及底板成环布设;为增加开挖面的整体稳定性,在掌子面布设稳定桩,水平旋喷开孔示意图见图2。为增强旋喷桩的抗剪力,待拱部外环180°范围内的旋喷桩凝固后,打入Φ76 管棚并对注浆(水泥- 水玻璃)止水[2]。水平旋喷深度10 m、15 m 断面图见图3。

图2 水平旋喷开孔示意图(尺寸单位:cm)

图3 水平旋喷深度10m、15m 断面图(尺寸单位:cm)

第二步,超前帷幕注浆。

开挖长度16 m,注浆长度20 m,对掌子面中下台阶注浆堵水加固;注浆孔注浆,注浆材料采用普通水泥- 水玻璃双液浆,普通水泥- 水玻璃双液浆配比:W∶C∶S=(0.8~1)∶1∶1。扩散半径1.0 m。超前注浆开孔、15 m 断面布孔图见图4。

图4 帷幕注浆布孔图(尺寸单位:cm)

3.3 16# 主洞下游56+299 超前大管棚及注浆施工方案

根据目前16#控制主洞下游方向掌子面水文地质情况,对56+299 掌子面前方地层进行超前大管棚及注浆支护,施做部位为开挖断面上台阶及中台阶。

3.3.1 大管棚施工工艺流程

3.3.2 管棚施工

采用地质钻机跟管钻进法施工。施工时采用一次性简易钢管作为钻头,泥浆作为钻进循环液,用φ108 管棚钢管作为钻杆,使用地质钻机将钢管打入砂层中,并在钻进过程中通过测量仪器随时控制钻进方位与角度,发现角度偏差及时进行纠偏,直至钻至设计长度13 m。然后进行封孔注浆,最终在隧道拱部形成一个砂层、水泥与钢管共同组成的环状承载圈,进而起到超前预支护的作用。

洞身拱部或侧墙粉细砂层分布范围,管棚施工长度为13 m,管棚与旋喷桩搭接长度为4 m。为与17#支洞控制主洞上游56+328 旋喷桩顺利搭接,经计算管棚外插角设为5.6°,方向与路线中线平行。

3.4 贯通段施工

待两侧掌子面超前支护结束后同时开挖,在三台阶开挖的基础上,预留核心土,再采用人工开挖,结合开挖围岩情况对开挖面进行5 cm 厚的C20 混凝土喷射支护[3]。

考虑到该洞段为软弱地层,在原设计支护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初期支护采用Ⅰ16 型钢钢架,钢架间距为50 cm;每榀钢架设置Φ25 锁脚锚杆,锚杆长3 m,每榀设置8 根。Φ8 双层钢筋网片,网格间距为15 cm×15 cm。采用Φ25 纵向连接筋对钢架进行连接,环向间距调整为0.5 m,喷射C20 混凝土,混凝土厚度为15 cm。

对地下水活动较严重的地段采用"排、堵、截、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岩塞留设长度根据岩体性质处理[4]。为防止围岩收敛变形,底板扩挖20 cm,底板采用Ⅰ16 钢支撑及时封闭成环,并浇筑C25 混凝土,浇筑厚度20 cm。

考虑到一次支护围岩变形,17#主洞上游56+328~56+312里程洞段钢架预留变形量10 cm,16# 主洞下游 56+299~56+312 里程洞段,考虑后期下台阶开挖落底施工可能发生的沉降收敛变形,钢架预留变形量20 cm;为保障开挖过程安全,上中台阶钢架设临时I16 钢横撑,间隔1 m,待下台阶钢架落底成环后再进行拆除。

旋喷桩与管棚搭接搭接里程为56+312~56+308,搭接长度为4 m,搭接洞段的开挖由16#主洞下游工作面完成,待隧洞上中台阶完成贯通后,再对16#主洞下游未完下台阶进行开挖落底支护。

3.5 现场贯通安全控制措施

(1)贯通前,现场统一协调指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各方合作协调、合理。

(2)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3)施工过程中掌子面要有专人值班,并加强施工两侧的联络,严禁闲杂人员滞留在掌子面警戒区以内。

(4)超前支护的施工顺序为:同一部位先施做超前水平旋喷桩,后施做超前大管棚[5]。

(5)施工过程中密切注意掌子面动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施工,撤离现场施工人员,并及时通知贯通领导小组。

(6)17#支洞控制主洞上游开挖至56+312 处时,严禁施工人员无故进入掌子面。

3.6 变形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

采取洞内外现场观察、地表沉降、周边位移收敛、拱顶下沉监测等方法相结合进行隧洞施工期现场变形监测。

洞内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土体条件是否发生恶化,观察后及时绘制地质素描和记录。重点观察土体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砼、锚杆、钢架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在洞口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变形监测断面按照分段控制的原则,沿隧洞中线每隔5m布设一个变形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设3 个点,分别为顶拱下沉点、周边收敛测点,见图5。

图5 监测断面布设示意图(尺寸单位:cm)

将量测数据进行记录,建立位移率u 和时间t 发展的时态函数,根据量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回归分析,绘制纵横断面各测点的位移- 时间的关系曲线,见图6、图7。第27 天以后,周边收敛点位移量达到14.27 mm,拱顶沉降达92.02 mm,变形速度<0.2 mm/d,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可进行混凝土衬砌的施作。

图6 收敛测点位移- 时间的关系曲线

图7 拱顶测点沉降量- 时间的关系曲线

4 结语

土洞段开挖过程中,遇到富水含泥粉细砂层不良地质,采取水平旋喷桩结合超前帷幕注浆施工,可以有效控制突泥涌砂发生;遇到粉细砂层段、且无出水的情况,采取大管棚结合小导管的超前支护,可有效控制塌方[6]。

小断面的土洞贯通,空间小,工艺复杂,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特别是施工顺序的安排、全过程安全保障措施的部分。为保障施工与结构的安全,贯通后及时进行变形监控量测,收集监测数据,指导施工管理。

2018 年12 月该段隧洞已按本方案进行实施,并顺利贯通,表明该贯通实施方案与措施切实可行。

猜你喜欢
主洞钢架掌子面
隧道掌子面超前锚杆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研究*
中国钢架雪车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施工支洞与主洞交汇三岔口的施工方法
第三系有水泥岩地质支洞进主洞施工技术
大断面黄土隧道斜井与主洞交叉施工技术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钢架雪车项目文化交流研究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特长公路隧道主洞与配电室交叉结构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