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方兴未艾。在政策、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蓝海之中。然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内涵、主体、交易流程等方面仍存在模糊之处。本文将梳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并分析其对供应链的影响。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管理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俗称“M+1+N”模式。中间的“1”即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核心企业,前边的“M”即核心企业上游的多家供应商,后边的“N”即核心企业下游的经销商。银行等金融企业通过抓住核心企业,可以依靠其真实的贸易,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既不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又能切实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传统金融以银行的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为主,对企业的资质要求较高(包括财务数据、内部控制、抵押物等),一般只有上市公司、大型央企国企以及規模较大的集团企业才能通过银行授信获得信用贷款;而抵押贷款虽然会放宽对贷款企业的资质要求,但对抵押物同样有严格的要求,通常需要能产生现金流且易于变现的资产,如商业地产等。因此上述融资方式很难解决国内大批中小企业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则可以免去审查融资企业的财务信息,转为对产业链上企业的交易状态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单笔或者多笔交易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拓宽了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3.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与货物交易密切相关。传统金融只有资金的流动,而供应链金融同时强调货物的流动。
(2)资金需求具有确定性。传统金融的资金用途、还款来源并无明确限制;供应链金融的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都是确定的,都是紧紧联系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根据供应链融资介入的环节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订单采购阶段
订单采购阶段是指下游企业在向上游企业采购时由于资金不足,而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情况。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另一种是下游经销商向核心企业采购。
(1)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采购
这种模式下,由于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往往不付或者只付少量预付款,其余款项待发货验收后再行支付。这种模式往往造成上游供应商生产资金不足,无法正常生产,因而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缓解资金压力,造成其财务成本过高,并且无法扩大生产的情况。
此时,金融机构可以依托真实订单,为供应商提供资金,但这种方式往往存在金融机构难以把控生产流程的难点。另一种方式是由第三方采购公司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先行垫资并收取资金费用或服务费的方式来为核心企业提供服务。而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采购公司的采购频率以及采购金额,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2)下游经销商向核心企业采购
这种情况下,采购方作为经销商,通常是零售行业。采购方相对上游较为弱势,在采购中需要支付预付款才能取得货物。
此时,金融机构往往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来为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提货权等保障,并通过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对其进行控制,通常适用于易于变现的产品,如高端白酒等。
2.存货保管阶段
从采购至销售完毕,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时候货物资产处于存货保管阶段。存货保管阶段除在企业自有仓库存放,还可能在物流企业或者港口企业的仓库保存。
此时企业可以将存货用于质押获得融资,包括仓单质押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在实际运用中,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拥有货物的控制权,是这类融资的主要需求主体。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通常以仓单标的物为质权,为债权实现提供担保手段,并且借助外部物流仓储企业作为监管方来实现对货物的把控。
三、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链的影响
1.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影响
以往,上游供应商在账期结束前无法取得货款,对其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供应商若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拿到的资金,成本高,难度大。通过供应链融资,供应商获得了方便、低廉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其扩大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下游经销商同样可以解决其缺乏购货资金的难题,加快其周转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对核心企业的影响
核心企业尽管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延长账期、对经销商采用预收款形式占压上下游资金,提高自身资金效率的方式获得最大收益,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上下游资金链吃紧、经营成本提高,长期来看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快速扩大经营规模、抢占市场。而通过供应链融资解决上下游资金需求,既能够稳定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又能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为企业的扩展提供了基础。此外,通过供应链融资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优化核心企业的财务报表,改善其财务状况。
3.对产业链的影响
由于分工成为当前核心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其剥离利润率较低的上下游产业后形成典型的“M+1+N”模式。这一模式中作为核心企业的“1”一家独大,不仅资产优良、经营状况良好、财务指标良好、利润率高,而且享有对上下游绝对的话语权。这就造成了核心企业一方面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信贷提供对象,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不迫切。而与之相反,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经销商迫切需要资金却往往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要求。作为独立主体的核心企业,其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因而当然没有理由主动帮助上下游企业获得资金或牺牲自己利益向其提供更优越的付款条件。但这一模式总体上造成的结果是全产业链的经济效率下降。作为上游供应商,其资金渠道缺乏,导致其或者无法扩大生产、争取更多的订单,或者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等高成本、高风险的方式取得资金,从而使其成本提高。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上升或周转率下降。与此对应,下游经销商同样会由于资金缺乏,而采取减少囤货或者借入高成本资金的方式运营。其造成的结果同样是成本上升或者周转率下降。
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恰好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往,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评级低、财务数据不规范、抵押品质量不高、资金需求量小等因素,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授信时交易成本和风险较高,因而不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青睐。而指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后再获得资金,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现实。供应链金融恰恰找到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抓手。通过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对物流的控制等方式,供应链金融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特定目的融资的风险控制,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也为融资的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的不匹配提供了解决方案。
按照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企业风险越高,金融机构要求的收益就越高,从而提供给企业资金要求的汇报(利率)越高。传统金融模式只注重授信企业自身的资质,因而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极高,于是也要求极高的收益与之匹配。但对物流的控制等新的风险控制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收益要求,降低成本。从整个产业来讲,传统模式既没有充分利用风险控制手段又没有有效降低成本,是缺乏效率的,且无法真正精确区分优质与不良的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效率,并且对行业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区分,使得资质好(供应链完善、物流控制良好)的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资质较差的企业获得高成本资金,优化资源配置。
四、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的引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降低了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