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袖”

2019-08-06 14:15富丽
月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袖衣袖袖子

富丽

中国古代服饰中善于表现人的情绪和美感的部分,除了摇曳的裙摆,还有宽大的衣袖。古代“仕女图”也总是对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面我们讲过“裙”(见本刊2019年第4期),本期我们来说说“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的读音。《释名》认为,“由”兼表“手所由出入”之義,聊备一说。今天,“袖”作为规范字形,当是由“褏”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褎,衣袂。”又有“袂,袖也”。可见,“袖”“袂”同义,皆指衣袖。《诗经·唐风·羔裘》:“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描写的是一位卿大夫身着袖口镶有豹皮的羔羊皮礼服,趾高气扬的神态。《左传·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褎。”这是春秋时期卫国一位名叫谷的官员逃回国接受审判时引用的俗谚。“狐裘羔褎”是以昂贵的狐皮为衣身,而以廉价的羔皮为衣袖,比喻整体很好而略有瑕疵。谷以此自辩,希望对方以整体政绩的好坏而非一时一事之得失来评判自己,最终得以豁免。

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的袖子很长,垂下时手不外露。正因为如此,曹植的《美女篇》中才会有“攘袖(挽起袖子)见素手”的描写。古代诗文中所谓“长袖”“修袖”皆言袖之长。如《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曹植《洛神赋》:“扬轻袿(guī,妇女的上衣)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久立)。”东汉张衡《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niè dié,小步走的样子)而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中国古代的舞蹈特别注重并善于用飘飘长袖来表现舞者的翩翩多姿和旖旎情态。因此,古人常以“长袖”喻舞衣。如东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唐代虞世南《咏舞》:“繁弦奏渌水(渌水,古曲名),长袖转回鸾(回鸾,古代舞曲名)。”有时候,“长袖”更进一步被用于借指歌舞伎。如南朝梁元帝《对烛赋》:“尔乃传芳醁(lù,美酒),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唐代钱起《江陵晦日陪诸官泛舟》:“城南无夜月,长袖莫留宾。”

古时的衣袖不仅长,而且宽大,因此又有“广袖”一说。《玉台新咏·汉时童谣歌一首》:“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汉代辛延年《羽林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南朝梁吴均《小垂手》:“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由于古代的袖子长且宽大,当人情绪激动时,常做挥动、甩动衣袖等举动,也就是“奋袖”“拂袖”“挥袖”“振袖”等。例如《汉书·杨恽传》:“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褎低卬(áng,昂),顿足起舞。”元代王冕《冀州道中》:“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三国时期阮籍《咏怀》之十九:“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西晋张协《洛禊赋》:“振袖生风,接衽(rèn,衣襟)成帏。”

那么,古代的衣袖究竟有多长呢?一则典故可以让我们得窥一二。据《汉书·佞幸传·董贤》记载,董贤受汉哀帝宠幸,“常与上(皇帝)卧起。尝昼寝,偏藉(此处指压住)上褏,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褏而起”。即使从中剪断也不致伤及肢体,足见衣袖之长。而汉哀帝宁可剪断衣袖,也不肯惊扰董贤,可见宠爱之深。

“袖”字的字形演变

古代袖子之长大,不仅可拂、可挥、可断,还可纳物其中。袖中所藏,可以是书籍、信札等平常物品,也可以是金钱银两等贵重之物,甚至可能是武器、凶器等。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采莲女子“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二中亦有:“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基于此,“袖”由“衣袖”之义,又发展出“藏于衣袖之中”的意思。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把袖中所藏金钱送人。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梅圣俞时为县主簿,一日,袖所为诗呈公。”则是将袖中所藏之诗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是用袖中所藏的铁椎攻击人。人们常说“两袖清风”,字面意思是衣袖内除清风外,别无他物,以此赞誉为官之清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猜你喜欢
长袖衣袖袖子
攀援而上
袖子的窗口
袖子的窗口
衣袖
点绛唇·春夜独酌
也论戏剧中水袖的艺术魅力
First Look
衣袖口的三颗纽扣
再也不怕打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