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春秋第一人”,“足以为国基”

2019-08-06 14:15天一
月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子产郑国晋国

天一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十一

子产(?—前522),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子产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使郑国从内乱不息、外患不止到社会安定、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能与外交智慧,深受时人和后世的敬仰。清人王源评价子产为“春秋第一人”,而与子产同时代的孔子,则赞扬他“足以为国基矣”,乃“古之遗爱也”。

《子产不毁乡校》是我们颇为熟悉的名篇,出自《左传》,体现了郑国执政子产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进步思想。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使郑国从内乱不息、外患不止到社会安定、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干与外交智慧,深受时人和后世的敬仰。历史上常把他和管仲相提并论,称“《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秋》下半部得一子产”。清人王源评价子产说“《左传》载列国名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文章练要左传评》)。清人赵青黎《读左管窥》亦云:“郑子产,春秋第一流人,其美不胜述。”而与子产同时代的孔子,更是对他有着高度的评价,赞扬他“足以为国基矣”,乃“古之遗爱也”。

一、初出茅庐

子产(?—前522),名公孙侨,字子产,生活于春秋末期。他出身于郑国的贵族家庭,是郑穆公(前627—前606在位)的孙子。

郑国是西周后期兴起的一个小国,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新郑,郑庄公(前743—前701在位)时曾一度强大,此后国势逐渐衰弱。子产生活的时代,郑国国力已大不如前,周天子也失去了驾驭诸侯的权势,各大诸侯国相互争夺霸权,“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断加剧。郑国正处在当时南北交通的要道上,它南边的楚国,此时早已不遵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便自立为王,并在大肆兼并汉水流域诸国之后,直接面对郑国。郑国北边的晋国,实力也不断强大。晋楚两国争霸,首先要征服的就是郑国;各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也常把郑国作为战场。郑国只能腹背受敌,穷于应付。

子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对事情往往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郑简公(前565—前539在位)即位前,郑国投靠晋国,而与郑国临近的蔡国却归附于楚国。晋楚两国相互争霸,水火不容,郑国和蔡国的关系肯定也不会好。

郑简公即位后,为了取媚于晋国,就派子产的父亲子国和司空子耳领兵侵袭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司马公子燮。对于这次胜利,郑国大小官员都欢欣鼓舞,许多人认为这次胜利不仅显示了郑国的实力,而且对于加强与晋国的关系也是大有好处的。就在郑国官员们正津津乐道于伐蔡的功绩时,年轻的子产却不随众俗,他在各位长辈面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国没有文德却有了武功,没有什么祸患比这个更大的了。如果楚国兴师问罪,我们能不屈从吗?屈从于楚国,晋国必然派兵征讨。晋国和楚国轮番讨伐郑国,我们还有安宁之日吗?”此话一出,无疑给正处在欢呼雀跃中的大臣浇了一盆冷水。当然,由于子产年纪尚轻,大臣们对他的话也未加理会,一笑置之。倒是子产的父亲脸上有些挂不住,厉声制止道:“你年纪轻轻的懂什么!国家大事,自有大臣们去处理,用不着你多嘴!”

从事后情况来看,子产绝不是多嘴,而是有着超出众人的见识。他能从实际出发,正视“小国”的现实,对当时晋、楚两国的意图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能够透过伐蔡获胜之“喜”,看到日后“晋楚伐郑”之“忧”,表现出了独特的眼光和远见。

不久,晋国召集鲁、齐、宋、郑、卫等国举行会盟。晋国特意为郑国伐蔡的胜利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典礼,郑国的代表得意洋洋地将俘虏的公子燮和战利品献给了晋国。

然而,不出子产所料。会盟后,楚国就出兵杀上门来,责问郑国为什么无故发兵侵犯蔡国。面对楚国大兵压境,郑国的官员们惊慌失措,拿不出好的办法。执政大臣子驷和子国等人主张顺从楚国;司徒子孔和子展等人主张等待晋国救援。两派各讲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一个结果。最后,子驷只得以压人之势说道:“不要争了,就顺从楚國吧,有错我一人承担。”于是,郑国屈从了楚国。

楚军撤离后,郑国怕晋国前来责难,就主动派人到晋国去解释。虽然说了一大堆理由,仍无法取得晋国的谅解。晋国的官员说道:“郑国遭到楚国的侵犯,也不派使臣向我们求援,就擅自臣服于楚国,可见你们的本意就是想投靠楚国,谁能阻拦你们这样做呢?我国的国君很快就要派兵到你们的城下,何去何从,请你们拿主意!”

果然,晋国调集了盟国的军队,先后两次讨伐郑国。由于郑国的坚决抵抗,晋国才没有占到很大便宜。

子产的预言可谓完全应验,他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外患刚刚平息,郑国内乱又起。当初,子驷、子国等人一起制定了整顿田界的政策,叫做“为田洫”。这项改革不仅动摇了“井田制”,而且使贵族失去了不少土地,这些人对改革者很不满。

公元前563年,贵族们发动政变,攻入西宫,子驷、子国等人被杀,郑简公被劫持到叛乱者控制的北宫。这次内乱,史称“西宫之难”。

叛乱发生后,子产立即派人守卫家门,指示有关人员看管好仓库武备。等一切安排妥当后,他集合家兵,列队而出。先把自己的父亲子国的尸体收殓好,然后向北宫发起猛烈的进攻。最终,叛乱的贵族被击败。

此后,子孔担任了郑国的执政大臣。他拟了一份盟约,规定大小官员要各守其职位,秉承执政的法令,不得干预朝政。对于子孔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朝中的一些官员非常不满,纷纷表示反对。子孔十分恼怒,准备通过处死一些官员的做法来压制不满的人。子产听说此事,劝告子孔不要无故杀人,应该烧掉那份引发大臣不满的盟约。子孔当然不同意,他说:“拟定盟约,是为了安定国家,因为一些人的反对就把它烧掉,那不等于是众人当政了吗?国家如何才能治理好?”子产开导他说:“众怒难犯,专权是没有好结果的,用这样的方法去安定国家,是危亡的做法。烧掉盟约来安抚大家,这样你当执政,大家也会拥护你,不是很好吗?”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子孔幡然醒悟,决定烧毁盟约。

子产的所作所为,使他受到了国人的尊重和钦佩,他在朝野的声望越来越高了。

二、改革旧制,广开言路

由于子产的才能出众,头脑清楚,办事干练,因此被推举为少卿。子产由此踏上了从政的道路。十一年后(前543),执政大臣子皮主动让出权位,并推举子产做执政。此后,子产开始辅佐郑简公处理国家政事,并在内政和外交上有了一番作为。

子产执政之时,面临着一副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可谓内忧外患。但他雄心勃勃,迎难而上。在内政方面,子产首先采取了三项重大改革措施,分别是:作封洫、作丘赋、铸刑书。

先说“作封洫”。“封洫”指的是田间纵横的水沟。当时大族侵占小族和百姓田地的事时常发生,当年子驷等人的“为田洫”,就是想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但结果很不理想,还引发了内乱。子产“作封洫”是为了公平地把各家的地界固定下来,清理田亩,划定田界,并将大族侵占的土地归还原主。这下又引发了贵族的不满,丰卷“跳得最高”,怒气冲冲地领家兵来攻打子产。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击败了丰卷。

其实,子产在改革中已经注意到了大族的利益,他规定土地可以“从而与之”,即不愿意退还的,按田地的数量来纳税;只有不愿意纳税的,才会“因而毙之”,即没收土地。然而,大族的土地原来是不交税的,现在要开始征税,他们当然不愿意。新法公布一年后,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大意是:计算我家的家产而收费,丈量我的私田而征税,谁去刺杀可恨的子产,我将和他一起这样做。可见,子产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子产并没有被反对声所吓退。而且,子产的土地改革措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凡是纳税的土地,国家就承认你对它的所有权。那些因交税而拥有土地的人,逐渐成为中小地主,有些人甚至摆脱了“奴隶身份”而成为“自耕农”。随着新法的实施,更多的人从中获得了利益,新法也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三年以后,一首与前面截然相反的歌谣流传开来: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大意是:我的子弟,子产来教导。我有田地,子产让它增加。子产要是去世了,谁来继承他呢?

应该说,“作沟洫”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贵族的权利,维护和提高了百姓的利益和地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郑国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说“作丘赋”。原先,郑国服军役的人要自己置备物资。这是因为在井田制下,土地定期分配使用,每个人耕种差不多的土地。然而,在“作封洫”以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成为私有,有劳动力的人不一定有土地,因此,军賦的形式必须改变。

“作丘赋”就是把军赋改为按丘(即按土地面积)计算分派,由新的土地所有者承担。这项措施无疑又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他们公开咒骂子产:“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意思是:子产的父亲就是被杀害的,现在子产像蝎子尾巴一样毒害着我们,让这家伙去执政,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什么样啊!一个叫子宽的大夫想用反对者的意见去说服子产,希望他放弃这项改革。子宽添油加醋般地说了一通后,威胁说:“那些反对的人在我们国家的作用可是不小啊,您帮助国君主持政务,第一要为国家考虑,第二也要为自身安危着想啊!”子产听后,毫不犹豫地说道:“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我的个人安危完全可以置之度外。我听说,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人,绝不轻易改变已经实行的法度,如此才能获得成功。人心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于是,“作丘赋”就这样实行下去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既要制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措施,同时还要相信这些措施可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长远利益,这便需要执政者有能力和眼光。子产做到了这一点。应该说,“作丘赋”是一项适应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改革举措。

再来说“铸刑书”。“作封洫”“作丘赋”的改革得到进展以后,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郑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国势趋于稳定。公元前536年,子产又公布了新制定的刑书。这一次改革,史书上称为“郑人铸刑书”。如今,刑书的内容已不可考,但据有关资料分析,主要是鼓励开垦荒地,新开垦的荒地属于开垦者所有,不准他人随意侵占,国家按照规定对土地进行征税等等。这些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

“铸刑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此前,许多案件的判定,包括贵族之间的纷争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争执,基本是以执政者的判定为标准。社会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没有法律条文供当事人作为辩护的依据。子产改变了这种状况,他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公布于众,使人们了解、遵循,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大进步。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法律条文并公布于众作为量刑依据的,首推子产。

从结果看,“铸刑书”逐渐废止了执政者随意滥施刑罚的做法,郑国的贵族、大族也不敢再为所欲为。特别是它对于保护郑国新兴阶级的利益、稳定郑国的社会秩序、发展郑国的经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除了这三项改革措施外,子产还广开言路、知人善任。

子产向来提倡广开言路,《子产不毁乡校》这篇文章反映的正是这个观点。当时,郑国人经常到乡校去,在那里议论执政者的得失。大夫然明提议毁掉乡校,不再让人发表议论。子产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提出要将议论者的反馈作为执政得失的标准。然明非常佩服子产的见识。孔子听说子产不毁乡校一事,也是赞叹不已。今天看来,不毁乡校带有早期的民主思想,意在广开言路。后世开明统治者往往以周厉王为鉴,积极提倡纳谏,也是对子产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子产虽为执政,却不大权独揽,而是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在他身边集中了一批有各种才干的人,被称为“智囊团”。史籍这样记载道:“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如此知人善任,“是以鲜有败事”。

在任人上,子产也采取公正的态度。比如子皮推荐其家臣尹何为官,子产不因子皮对自己有推荐之恩而有所偏袒,而是看此人适不适合这个职位,如果不适合,不仅会危害国家,也会害了这个人。子产执政时,郑国卿大夫的办事能力受到了各国的好评和后人的称赞。

子产改革内政的一些措施,使郑国重新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子产也因此受到人们的认可与爱戴。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有一次,子皮到齐国去迎亲,齐国丞相晏子马上站起来要去拜见,陈桓子不解,晏子说:“他能够做主选用像子产这样的贤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对于这样的君子,我们难道不应该立即去向他请教吗?”

三、出色的外交活动

改革内政,显示了子产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风范;此外,子产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子产任执政之前,就曾出使各国,显示出非凡的外交才干。他以善于外交辞令闻名于诸侯。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针对子产之善于文辞而发的感慨。子产的外交方针是“善事大国”,重在一个“善”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巧妙的外交辞令。郑国在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周旋于大国之间,赢得二十多年相对安定的局面,的确与子产的外交活动分不开。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去世。子产以新任执政大臣的身份,陪着郑简公到晋国去朝贡。晋平公摆起了盟主的架子,以哀悼同姓(晉、鲁同为姬姓)的鲁襄公为借口,刁难郑国,不肯及时接见,而且一拖再拖。对晋国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郑简公及子产都很愤怒。于是,子产以晋国旅舍的大门狭小、容不进车马为由,令随从将旅舍的围墙拆掉了一段,以此来激怒晋国国君。

子产的行为果然激怒了晋平公,他立刻派大臣士文伯前来责问。子产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国是个小国,又不幸处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朝贡无时,居不安席,只得尽我所有来给大国。谁知又逢贵国国君有事,不能及时接见,也不知道哪一天才有空闲。”接着,他说起晋文公优待各国使节的事:“当初晋文公在位时,自己住的宫室很狭小,没有供游赏的亭台楼阁,而招待各国使臣的旅舍却高大明亮,就像今天晋国国君的宫室一样。使者一到,按时接见,从不耽误。与使者同忧乐,使者有困难,随时帮助解决。那时,使者来到贵国就如同到了家中一样舒服。而现在呢,使者来了,却住简陋的屋舍,大门小得进不去车马,使者来了也不及时接见,如果贡品损坏,则是我们没有保护好的罪过。如果不拆掉围墙,让我们怎么办呢?”

这番议论令士文伯理屈词穷,灰溜溜地回去报告。当时的晋国执政大臣赵文子感慨道:“是啊,我们确实理亏,用这样的房屋接待诸侯,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他命士文伯来向郑国国君道歉。

不久,晋平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接见郑简公一行。辞行时,还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紧接着,晋国又改变了旅舍的环境。晋国的大臣叔向夸赞说:“辞令不可废弃就像这样吧!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都靠他得到了好处。怎么能放弃辞令呢?”

又有一次,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出使郑国。韩宣子有一只玉环,据说原来是一双,其中一只不知怎么落到了郑国商人手中。公事办完,韩宣子就向郑国国君提起玉环的事。子产不同意把玉环送给韩宣子,说道:“玉环不是国库的官藏之物。”子大叔等人对子产说:“韩宣子所求不多,晋国又不好得罪。您何必为了一只耳环而得罪大国呢?”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是为了两国的长久友好。如果对大国有求必应,其欲壑必将难填。有时给,有时拒绝,危害将更大。对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不及时拒绝,他们就会得寸进尺,我们的国家将不复为国了。”

后来,韩宣子想从商人手里买这只玉环,经子产的一番劝说后,也打消了这个念头。韩宣子要回国的时候,私下对子产说:“您让我舍掉玉环,赐给我金玉良言,使我的名声免于败坏,真是要由衷地感谢您啊!”

还有一次,郑国发生大火,子产命令国人武装起来,登上城墙,加强警戒。子大叔担心晋国来问罪。子产回答说:“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加强防备正是为了防止他国趁火打劫。后来,晋国果然来责备郑国,子产说,晋国既然关心郑国,如果郑国不加强防备,其他国家乘虚而入,也会连累到晋国的。郑国一心侍奉晋国,并不敢有二心。晋人无言以对,只好作罢而去。

子产在处理外交活动时不屈不挠,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地位。就上述事件来看,其外交活动有以下特点:其一,辞令有理有据,是在准确估量自身实力和对方政治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其二,外交的成功和郑国自身的国力是分不开的,子产执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郑国逐渐强大起来,这是其外交事宜成功的保障。内部的改革及外交的成功,也使子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其执政地位更加稳固。其三,外交辞令文采斐然。其四,在外交活动时不忘国家的尊严,正体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节。

四、结语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子产病逝,郑国人民像死了亲人一样,无不哀悼痛哭。子产之得人心,于此可见。

子产是在郑国外患频仍、内乱迭起、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出任执政大臣的,然而他不负众望,以“救世”为己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以国家利益为重,内理国政,外御强敌,治理郑国二十一年,政绩卓著,堪称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猜你喜欢
子产郑国晋国
师旷劝学
翳桑之报
宽容的力量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