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校企课程共建的实效性探索

2019-08-06 02:20李勤罗玉梅
教育界·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大数据

李勤 罗玉梅

【摘要】文章以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分析了在贵州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课程共建的意义,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性、课程开发原则性、教学条件完善性、课程评价多元性四个方面探析了校企课程共建的实践方法,围绕“能力本位”理念,形成了四个“1/3”体系的课程共建模式,为校企课程共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校企协同育人;校企课程共建

一、大数据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年)》,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2017年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40.5%,预计2018—2020年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而目前制约企业大数据发展的四成以上因素是数据人才短缺。

2013年,贵州进入发展大数据时代。至今,贵州大数据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据贵州大数据培训公布的信息显示,经过对2018年大数据人才招聘分析,可发现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个缺口越来越严重。作为地方高校,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实际需求的大数据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

二、校企课程共建的必要性

(一)政策的需求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通过文献调查以及访问贵州本土多个高校发现,大部分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不符情况。Linkedlin全球人才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有10%左右的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曾在高校或者研究所工作过,其中超过一半人在之后流入企业,这说明企业中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老师(《中国AI崛起:海外人才回流的好机会已来》,选自《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7月13日)。此外,企业还拥有设备先进性、人才需求明确性等优势。

校企课程共建将更加有利于高校以理论促进技术,企业以技术推动产业,将实现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企业提升产业效益,校企共同谋求人类福祉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课程共建重要因素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较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职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胜任相关专业职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目前学院在校生一千多人,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占总数的35%,学院任课教师具备海外留学经验、夯实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但缺乏实战经验,急需与企业联袂,共同实现培养目标。学校目前正与贵州翼云大数据培训有限公司商榷课程共建一事。

为有效提升数据开放社会效益及应用成效,笔者认为双方在课程共建方面,需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性、课程开发原则性、教学条件完善性、课程评价多元性四个方面探析校企课程共建的实践方法,从而同推动数据开放相关理论创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共同培育大数据背景下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大数据班级

地处“中国数谷”的高校和企业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校企可以围绕地方经济的需求,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主导,以企业人才需求为路线,共同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围绕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贵州翼云大数据培训有限公司搭建。

“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共同建立大数据班级,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体系和应用技术,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大数据经济时代。

(二)共同开发课程,构建优质课程

高校课程普遍存在“学科本位”的情况,即重理论教学过程,轻实践教学环节。而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变“学科本位”模式,实现“能力本位”模式的突破口。但高校是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主要人,故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应遵循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双方共同实现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可行性及效能性。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贵州翼云大数据培训有限公司要根据双方的优势,协同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首先,要基于行业的调研,知晓市场对于大数据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及职业素养需要;其次,围绕市场需求,双方构建课程开发团队,由团队明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明确授课计划,切实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强化课程队伍建设,由于“双师型”教师校企均比较稀缺,要形成优质课程,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得到科学的培训,具备专业的理论水平、深厚的科研能力以及行业实践能力;最后,各章节内容必须合理安排双方教师的授课学时,做到理论实践不厚此薄彼,从而增强校企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三)完善教学条件,提供课程共建保障

教学条件在教育界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笔者将广大研究者的定义概括为支持高校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教学活动的各类场所、设备和材料)和软件设施(育人工程的师资和制度)。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在硬件设施上有待提高,尤其是实训实践条件还在建设的过程中。校企课程共建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需根据专业发展和共建班的特色,发挥企业平台的优势,完善实训条件,构建大数据实践应用場景和实训室。同时,企业也要针对本地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高校课程体系无法全面满足本地大数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将植入大数据基础课程作为铺垫、专业课程进行补充的方式作为课程共建的保障。此外,校企双方还需根据课程共建的目标形成战略协议,广泛利用高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

(四)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运行的生命线。课程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校企课程共建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多方的评价和考验。一方面,以结果评价为导向,注重过程评价。首先在源头上,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需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聘请院内外专家进行校企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论证,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需多方评价主体参与到课程评价中。鉴于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学院,在评价主体中应构建一个校方、外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注重“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发挥评价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作用,使课程共建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四个“1/3”的课程共建模式探讨

基于“能力本位”合作的校企課程共建理念以及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次的校企课程共建可以围绕学分、学时、授课教师、考核方式构建一个四个“1/3”的课程模式。

第一个“1/3”即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的1/3,涵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发展方向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双方的优势,从模块总分中厘定共建课程的学分数量达到总学分的1/3。

第二个“1/3”即每门课程学时的1/3。共建课程中每门课用于实践实训的学时不低于该门课程总学时的1/3。

第三个“1/3”即企业教师授课比例是授课教师总数的1/3。鉴于高校短时间不能培训出“双师型”教师,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共建课程中,企业教师需要达到总教师的1/3。

第四个“1/3”即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共建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由学生理论成绩、企业考核、实践实训三个部分完成,各占比1/3。

五、结语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下,校企共建课程作为产教融合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在贵州大数据浪潮中,地方校企需深度合作,为高校课程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为贵州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国际化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统华,李全龙.校企共建模式的创新实验课程建设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7(08):173-177.

[2]魏智慧.贵州大数据产业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3):142-144.

[3]王朋.美国一流大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典型特征——以西北大学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04-108.

[4]查静,方晓雄.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模式与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5(01):44-46.

[5]庞思勤,刘畅.高等学校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68-69,71.

[6]陈玉荣.锐安科技 大数据让世界更加精彩——访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刘涛[J].中国高新科技,2018(15).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大数据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