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皎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一书是历史上的教育经典之一,其中体现了很多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针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部分。文章根据“不教而教”的理念,从父母的角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爱弥儿》中的早期儿童教育观,提出了父母要对孩子陪伴引导、教育方式要顺应天性以及教育内容要按需而教的家庭教育观念。
【关键词】《爱弥儿》;父母角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
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充满勃勃生机,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合格的教育者,遭遇了不当的教养,则会慢慢失去活力。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尤其是对儿童早期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他提倡尊重儿童,实施自然教育,引导他们探索自我,成长为一个自然人。
一、父母的角色:陪伴引导
(一)陪伴成长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只有具备正确的教养观才能有利于儿童的成长。《爱弥儿》强调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因此,卢梭和爱弥儿是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在爱弥儿的心中,卢梭是不会离开他的,这是他们之间的契约,他们两个人都必须遵循。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培植孩子对父母的持久感情,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现在的父母总是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委托给社会及一些机构,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将孩子送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而较少陪伴孩子,更缺乏有质量的沟通、交流。长期如此,他们也许忘记了孩子渴望和父母交流的心理倾向,忘记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父母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有的父母说自己没有专业教师的优势,并不擅长教育孩子。然而,教育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个技艺的问题,首要的是,“应该问询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问询教育是什么”(曹永国,2014)。有些人类的品性只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的交往之中,而教师有时会破坏这些品性。因此,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陪伴孩子,传递给他们爱的感觉和能力,用爱心弥补才能远比用才能弥补爱心要好。
(二)引导教育
《爱弥儿》强调父母陪伴子女的重要性,但也反对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要在陪伴的基础上,对子女进行引导式教育。现在提倡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但儿童没有被真正当作儿童来看待。因此,父母需要了解儿童,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儿童观。在卢梭看来,儿童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定语,他们遵循着自己自然的需要,并没有社会的观念,不懂得什么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保护儿童,就是尽量少地将这个社会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灌输给孩子。也就是说,儿童的教育便是防止教育发生在孩子身上。
父母需要秉承一种“自然教育”的观念去引导式地教育孩子,给他们创设一种自然的成长环境。因此,不要将大人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约束他们。父母要了解孩子之所需,根据他们之所需去教育他们。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让儿童接受超出他们年龄段的教育内容,或是将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子女身上,根本不去了解子女的个人意愿。久而久之,子女的自我认识被束缚,要不产生叛逆心理,要不养成在任何事情上依附于父母的习惯。因此,父母需要多花费些心思了解孩子,不能用简单的、流行的、通常的以及针对大人们的方法和方式来教育孩子,而应该思忖一种异质性的方式方法,行“不教之教”。
二、教育的方式:顺应天性
《爱弥儿》中说:“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物。”人所能做的只有三分之一。当我们无限放大受之于人的教育作用时,它便和其他两种教育对抗起来,这个教育就会变成对人的一种压迫。要将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自然加之于孩子的教育、事物加之于孩子的教育协调起来,那就要顺着儿童的意志去教育,顺着孩子的天性让其受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不再那么简单粗暴,而是要等待合适的教育时机,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来审视教育。
孩子会积极探索他们喜欢的东西,当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主动获取教育的要求就会出现。顺着孩子的意志让其受到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将对他们的教育限制在他们的生活疑问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自由的人,没有他们自由意志的成长,我们就无法教育他。顺应孩子的天性,就是要使其学会如何一个人独立地生活。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要做好和孩子交流的准备,以一种尊重他们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尊重一个孩子并不是将最好的东西教给他,而是发现他心灵中最需要的东西并帮助其得到这个东西。因此,父母要善于与孩子交流,发现他们的天赋,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让孩子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现在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操之过急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有的孩子在刚学说话的时候就被教认识汉字,幼儿园时就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童年没有游戏、玩乐,只有众多不适宜年龄的知识灌输与作业,从而逐渐丧失了最宝贵的东西——天性。卢梭说:“学会等待、学会浪费时间是教育的一大秘诀。”在儿童的教育上,父母要慢慢地去探究孩子,引导其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
三、教育的内容:按需而教
父母在树立了“陪伴引导”“顺应天性”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要根据孩子所处年龄段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爱弥儿一直生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卢梭对他的教育也限制在这个需要之中,并依需要减少或避免意志之间的对抗。但自由的孩子并不是放纵的孩子,快乐的孩子并不是娇惯的孩子;自由遵循的是理性的规则,反抗的是蛮不讲理的规矩。
(一)意志教育
对儿童的培养,不是有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而是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痛苦的根源大多在于欲望超越了我们的能力。因此,帮助孩子将欲望限制在自身能力之内,对其進行意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为是需要条件的,他首先需要养心,教育自己的心灵,锻炼自己的意志。将孩子的欲望限制在自身之内,在卢梭看来就是将孩子作为孩子来教育,如此便可养成根据自身之需要来接受教育之习惯。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告诉我们:为了让孩子忍耐痛苦,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而自由的人。快乐和自由会抵消他身上的痛苦,使他忘记痛苦;快乐和自由会教给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快乐和自由会防止他做力不能及与指使别人为他效劳的事情。一个人会将自然性的痛苦自觉地归结为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个自然性的痛苦会转变成一个孩子成长的宝贵经验。人的天性可以容忍任何自然的惩罚和痛苦,但很难容忍他人给予的惩罚和痛苦。因此,这种意志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接受后果的一种自然教育,而不是有些家长有意为之的“吃苦锻炼”式的教育。
(二)语言教育
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家长需要根据儿童的发育阶段,顺其自然地发展其表达能力,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对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应该只说他能听得懂的话,讲他能清晰发音的字眼。假如孩子说不清楚时,也不必费心去猜他说了什么。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如果勉强他们说这说那,会使他们没有时间来好好地学习发音,也没有时间好好琢磨你教给他们的话。如果能由着他们自己去学习,他们会先开始练习简单的发音,然后慢慢加入手势向你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会跟你说他们的话,而不是你说的话。
在孩子还没到说话的年龄,大人就着急地教他们说话,这样做最大的害處,不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明白最初你教的话和他们自己说的话的意思,而是因为他们的理解有偏差,但我们察觉不出这种偏差。因此,对孩子的语言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们自然地学习,逐步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财产教育
《爱弥儿》中提到:“应当使他具备的头一个观念,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为了使他获得这个观念,就必须让他有几样私有的东西。”卢梭虽然没有教导爱弥儿什么是正义、契约和私有财产,但他在实践、感知正义、契约和私有财产,已经在对自己进行着关于财产方面的教育了。
爱弥儿必须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占有财产,这是他必须接受关于财产起源的观念,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不劳而获的人,这使得他不再粗暴地损害物品或玩具,并使得他珍惜劳动成果。财产的教育并不仅在于如何合法地获得财富,而且在于如何道德地使用财富,当然还包括如何道德地保全财富。平时,父母经常会遇到小孩们抢夺玩具或因物权产生纷争的情况,有些父母教育孩子自私自利,无原则地占有群体中的玩具,抢夺别人的私有物,并以孩子尚小为借口,纵容孩子形成不良的财产思维和习惯。而另一些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融入集体,慷慨大方,将“分享”的理念扩大化,让孩子习惯性地放弃自己的物权,对私有财产没有什么概念。这两种教育倾向都不是正确的财产教育,而是要教育孩子在有物权、财产权概念的基础上,快乐地与别人分享。慷慨需要一个人首先满足自身的真实需要,需要一个人正确地处理个人的财富,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发给大家,牺牲自己,幸福他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倡导的儿童早期的教育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尤其是“自然教育”“培养自由的人”等观点,顺应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易于家长展开家庭教育,也使培养孩子成为一件简单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如果为了孩子将来能幸福快乐,家长就需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张小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曹永国.爱弥儿与教育理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刘辰.自然世界的自然人——读《爱弥儿》有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