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生”:成于“五点”

2019-08-06 17:37屈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木兰课文文本

屈华

文心雕“生”,灵感来自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指文章写作精义。“文心”是“为文之用心”;“雕龙”是个典故,这个典故来自于战国时的驺奭。因为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雕龙奭”,专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教育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更是一门上乘艺术。创造这艺术,必须似“文心雕龙”般的精细、精美,寻求文心雕“生”的精义。

一、解读“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含了语文能力、积累、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陈先云理事长提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综上所述,我把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语文核心素养概括如下:积累与运用并举、阅读与思维同步、鉴赏与价值共生、传承与理解齐行。

二、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了解了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那就要来研究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了。下面,我就阅读教学谈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五个策略。

1.触发兴趣点,乐学才能善学。从细处着眼,有“趣点”慧眼。刘再复在《童心百说》一书的开篇中,有一句话:“那一双在田野与草圃间寻找青蛙与蜻蜓的好奇的眼睛还在。”那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那一双在文本和孩子间寻找童真与童趣的好奇的眼睛还在”呢?

其实,催发了孩子的“趣点”,还只是第一步。这个“趣”只是兴趣层面的。兴趣只是由好奇心产生的一种暂时的精神向往,还应该要由“兴趣”继续上升为“情趣”“理趣”“智趣”。

情趣是持久的、稳定的,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又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理趣是义理情趣,指思想情致。智趣是指机智聪明而且幽默风趣,一般解释为智慧和兴趣,是我们对事理“觉”“悟”中所获得的一种乐趣,或者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知理而觉悟。智趣是主体对认知客观体内在属性的一种的情感性的知理觉悟,本质上属于“求真”的智力范畴。就思维的方式而言,“智趣”思维不同于一般形式逻辑思维。它是直觉顿悟思维,同时又伴随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它处于智力与情感的交叉地带。

以课文《司马光砸缸》教学为例。用侯耀文、赵丽蓉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导入,催发的是孩子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孩子学了课文之后,课外还愿意进一步去学习司马光更多的故事,甚至促发了阅读《资治通鉴》的念想。这就说明孩子有了情趣。学了课文后,产生了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的想法,明白了遇事不要慌张,只有想办法解决才是硬道理。这就是孩子产生了理趣。

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别的孩子的办法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他们都是以常规思维——让人离开水去救人。司马光急中生智,这“智”是什么呢?既然人離开水行不通,那就让水离开人。这就是司马光打破常规思维的救人方式。如果我们的孩子,还愿意去体悟司马光这样的思维智慧,那就是产生了“智趣”。

2.抓准语用点,慧眼发现语用。什么是语用点?以生为本,结合“课标”要求,凭借文本内在训练因素,可以用来进行训练的语言文字知识点,就是语用点。

选入教材的都是范例。文中蕴含的语用点无处不在。教师如何敏锐、准确捕捉语用点,进而用好语用点,这是关键。语用点的选择,一要对学生有实用价值;二要符合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三要关注遣词用语和写作技巧。预定教学目标是语用点选取的基本标准。

如何捕捉语用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两大核心任务。教师能否智慧选择语用点是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那么,该如何选择教材的语用点呢?

文本语用点的选择有四个注意点:应有利于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应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语用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语用点的选择还要有梯度,要符合各年段教学要求。以课文《哪吒闹海》的教学为例。课文是改编的,和原著有较大出入。文本语言浅显,没有知识难点。学生对故事十分熟悉,没有新奇感。我们该如何选择语用点呢?薛法根老师将着眼点放在了针对哪吒杀了龙王太子这一个事件,为什么从百姓、父亲、龙王的角度,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呢。然后组织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语用点选择,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这样就培养了三年级孩子采用多角度看同一事件的思维模式。这个语用点就很有价值,很智慧。以课文《问银河》识字教学为例。课文中有一组词语:客轮、货船。学生读完,师引导:轮就是——船,船就是——轮,所以这两个字可以组成——轮船。继续:乘游客的叫——游船,装货物的叫——货船。倒过来行吗?客船、货轮,也可以。当然也可以再延伸: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样的过程,知识点得到勾连,学生就能归类记忆,关联记忆。学生还学会根据每个字的意思,去理解一个词的意思,字词的运用也灵活了;还引了《枫桥夜泊》中的一行诗句,加以论证了“客船”一词的正确性。

一篇课文,内容是语言的灵魂,表情达意是语言的目的,谋局布篇是语言的形式,引据修辞是语言的技巧。语用点的选择不仅要关注这一篇文本,更要关注这一类文本。

3.发挥价值点,价值决定效果。什么是教学价值点?立足用教材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推动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生长点,文本的教学价值点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师的教学价值要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这个价值点。

教学价值点表现在哪里?语用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中,要将教材语用点与教学价值点互相渗透。能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都是价值点的显现。以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赏析进而学会塑造传神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是语用教学价值所在。为什么称她为“凤辣子”?又是怎么塑造出“辣”的?蒋军晶老师就是带着学生抓住这个“辣”字体会塑造人物个性特点的。学生从字里行间,不仅咀嚼出了凤辣子的“辣”,还学到了是怎么把这个“辣”写出来的。这样,教学的价值点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4.善找质疑点,善思才是关键。阅读会不会质疑,是检测一个孩子思维和阅读是否同步的一个标准。阅读不是字音的连贯发声,应该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鉴赏。阅读是将眼睛看到的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大脑转化为形象的影像,使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到了高年段,学生已经不是简单地将文本原文直接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言简意赅的内部语言加以整合,把原文的思想融合为自己的思想,然后,用大家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课文《木兰从军》教学为例。读题导入,即可质疑:“木兰从军”,题目上可以加句号吗?只有完整的句子才能加句号,那“木兰从军”是不是完整的句子呢?标准是什么?二年级是句子训练的关键年级,二年级孩子,一定要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是三种句式——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那“木兰从军”属于哪一种句式呢?那肯定是“谁干什么”。既然题目的四个字符合一句完整的句子的要求,当然可以加句号。“木兰从军?”换为问号,这个问号里包含了哪些疑惑呢?木兰是个女的,怎么能从军呢?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女的,从军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又说明了什么?阅读结束,学生和文本共鸣,赞叹木兰武艺高强、英雄善战、为国为家分忧的英雄气概。将问号改成了感叹号——“木兰从军!”小学教材中,“英雄”形象,木兰是第一个出现。所以,这篇文章承担了要让孩子清晰地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

质疑,疑是条件,质是勇气。所以,首先要培养孩子阅读中能发现疑惑,再就是要培养孩子勇于提出疑问。学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又学又问。

5.落实训练点,践行才能掌握。训练要有科学性,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要求。比如课外阅读,低年级以蒙学绘本为主,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中年级可以是《笠翁对韵》《论语》,高年段就是《增广贤文》《小古文》等。

训练要有系统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小学生阅读文本的体裁,无非就是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四类。写人,一般以事例反映人物形象和品质。比如《钱学森》,体现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记事,一般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比如《再见了,亲人》,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状物,一般是以观察的角度或顺序,抓住物体的特点描写。比如《石榴》,从枝、叶、花、果、子儿描写了生长中的石榴。写景,一般以观察的角度或顺序去描写。比如《九寨沟》,从两个观察角度去写的:先写了九寨沟的自然景色,再写了珍稀动物。阅读训练有了系统性之后,学生阅读时,就能非常迅速地做出甄别: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是什么题材。

训练要重过程性,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比如小学的修辞赏析教学,首先要善于发现好的修辞手法,并有选择地梳理归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去赏读,体会其中的精妙,不能一读了之。课文《西湖》,全文16句话,却有8句是用了比喻修辞的。而且,这些句子中比喻词多样。

比喻:就是、真像、犹如、是、就像、仿佛、如、宛如……

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排比: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泉城》

反复: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让我们荡起双桨》

借代:红领巾迎着太阳。——《让我们荡起双桨》

拟人: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北大荒的秋天》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語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动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艺术化的语言,赏析作者的修辞手段,赏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清晰、明白、有趣。

训练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练,脚踩西瓜皮。比如,写记叙文,经常会遇到人物对话描写,因不讲究技巧,而使作文失去了风采。那么,人物语言、对话的训练如何有针对性呢?学生经常是这样写人物对话:

我说:“爸,干吗老是这些钱?卖饭菜票的老师都嫌麻烦呢!”

父亲说:“都——都是些这样的,我——我下次给你带整的吧。”

我说:“不用了。”

父亲说:“这样吧,我到那边商店换一下,你也来吧!”

猜你喜欢
木兰课文文本
木兰剧片段展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若是木兰能网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