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2019-08-06 02:40樊召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

樊召玲

[提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所在。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如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如何啃下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脱贫,成为决胜脱贫的关键。实践证明,深度脱贫不仅要依靠外部帮扶,更要深层次地挖掘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河北省阜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贫县。本文通过对阜平县这一典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研究,探索针对深贫地区内生动力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从而对脱贫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深度贫困;内生动力;全面脱贫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25日

一、阜平县脱贫攻坚现状

阜平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部,是“太行深山区”、“革命老区”、与“深贫地区”重叠区。全县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人口23.04万,人均耕地0.96亩,共有贫困村16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有22个。2017年阜平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5元。2018年阜平县全年共有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3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93%。近年来阜平县脱贫效果显著,但与河北省或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阜平县贫困时间久、贫困程度深,全面脱贫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所以应深度解析制约阜平县全面脱贫的问题,大力挖掘阜平县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阜平县深度脱贫向前挺进。

二、深贫地区提升脱贫内生动力面临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正如习近平所说:“弱鸟先飞,贫困群众首先要有先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如果缺乏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深贫地区的部分群众把国家的大力扶贫看作是慈善式救济,过度地依赖国家扶贫政策的相关扶持,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能力。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甚至有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在生活上完全摆脱了贫困,达到了“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贫困退出标准,却仍在有意隐瞒、谎报自身实际情况,迟迟不退出,以期继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补贴。

(二)贫困群众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贫困地区的群众由于受自然、社会等方面原因影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具體的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匮乏使他们缺少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手段,更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数贫困群众一方面并不清楚自己生活生产所需的实际技能;另一方面又对劳动技能培训有抵触情绪,担心参加技能培训浪费时间金钱而又收不到意想的效果,致使自我发展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脱贫的内生动力也相对不足。

(三)贫困群众脱贫参与度不高。据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存在大包大揽的问题,单方面的替贫困群众做决策、为工作业绩强力执行相关工作。一方面忽视了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他们的价值和能力得不到肯定;另一方面挫伤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信心和热情,长此以往他们在脱贫工作中会更加依赖政府的作用,脱贫的积极性更加得不到发挥。

三、激发内生动力,解决思想和知识贫困

脱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思想和社会问题。先解决好思想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才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先扫除思想和知识上的贫困,才能攻克现实中的贫困阻碍。

(一)解决思想贫困。思想贫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深贫地区的群众在长期环境闭塞和发展受限的约束下,信心逐渐缺失,更多的只关注温饱问题,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甚至部分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首要任务就是要突破贫困思想的束缚,安排专门人员对村民进行心理疏导和集体教育,让村民敢于立志,敢于为自己的理想生活做出规划。其次,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当地村民缺乏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关注和理解,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决心。

(二)解决知识贫困。教育是拔除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知识贫困的重要抓手。

1、大力夯实基础教育。加大对深贫地区的教育投入,重视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加快新学校兴办、旧学校改造、教学设施设备配套系列工程建设,健全补贴学杂费、发放助学金、便利助学贷款等全方位的资助体系。集中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落实贫困乡村教师特岗计划,积极建立与优秀高校的对点帮扶项目,引导优秀大学生回流。

2、提高劳动技能教育。首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真正提高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引导一些懒汉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切实增强其脱贫本领;其次,针对阜平县一些养殖户、种植户要求的技术,安排专业的专家团队进行定期技术指导,在种植、管理、加工等环节传授经验;最后,要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布局,开展精准、实用、有效的定岗培训。

3、加强社会文化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以及赡养老人、承担家庭责任的传统道德。构建脱贫激励机制,鼓励勤者多得、勤者先富,给懒人、贫者起到一种示范引领作用。定期评选“脱贫典型”,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脱贫氛围。借助文化馆、文化站等综合文化中心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浸润思想,激发群众脱贫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激发内生动力,走参与式扶贫道路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大量的扶贫政策,但实施效果却不明显。一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政策都是采用给予资金、住房等的传统扶贫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急于出成绩将一些盈利性的产业大规模外包出去,大部分的利润被企业拿走,农民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参与度不高,发展活力不足,自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走“参与式”扶贫道路,让农民参与扶贫的全过程,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增长内生动力,从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彰显组织优势。一是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投资,结合阜平县实际特色发展核桃、大枣经济林、林下蔬菜、采摘园等规模经济,流转租赁非合作社成员的土地,为无力耕种的困难户创收增收。二是在合作社内就业挣薪金。合作社可以广泛招聘当地的贫困户来社内务工,就近吸纳那些不懂技术、缺乏资金、知识匮乏的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务工劳作。三是实现承包经营挣奖金。创新经营模式,由合作社投资与统一购销,贫困户承包并享有保护价兜底,有效为贫困户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真正解除后顾之忧,激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收益分红挣股金。合作社将扶贫资金量化入股,采取资产收益模式,将扶贫资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基础建设,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补贴资金,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实现贫困户、合作社和村集体共赢。

(二)结对精准帮扶,有的放矢暖人心。坚持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的原则,精确分析导致群众致贫的原因,可以从是否缺乏有效劳动力、是否长期患重大疾病、是否消极懒惰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真正制约贫困家庭脱贫的穷根,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扶贫。村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要组成合力,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帮在点子上,扶到需要处,温暖贫困群众的心,激发他们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三)培育特色产业,强化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扶贫模式,與慈善式扶贫相比更能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于阜平县来说,林地资源相当丰富。大枣、核桃、苹果、仙桃等是当地特色。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林果基地建设,加快提质改造,发展高效林果产业。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深入对接大型果蔬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增加果品的附加值,打造属于阜平县自己的品牌。其次,要壮大畜牧养殖业。规范肉牛、肉羊、肉鸡养殖,立足阜平自然条件,加快发展本地优质养殖品种。以绿色养殖、特色养殖、高端养殖为发展方向,加快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协作、产业协作,承接产业转移。深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的战略机遇,发挥周围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承接高端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孵化基地,提高产业品质,扩大产业规模。

(四)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民参与度。阜平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自然环境优美的天生桥瀑布、云溪花谷,颇具名气的“桃花节”。按照“大景区+农家乐”的模式,优先帮助贫困户发展以农家乐、手工作坊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广泛调动群众的参与度。以农业园区为依托,发展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推动旅游业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实现阜平县绿水青山与脱贫致富同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阜平县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2]王洁.阜平县扶贫现状与问题探析[D].河北大学,2016.

[3]牛胜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J].开放导报,2019(1).

[4]蒋余浩.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民融入现代化经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3.14.

[5]魏红磊,贾巨才,唐淑慧,袁铸.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冀西北地区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
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化运行改革路径优化分析
“五心”理念培育内生动力,践行绿色司法
浅论图书知识社会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新时期苏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研究
论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