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都是将来生活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记忆;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2-008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74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学好小学数学,并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就得寻求最佳的记忆方法。如何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兴意盎然、掌握解题技巧,又能使所学知识牢记于心呢?笔者根据多年数学教学的点滴经验,归结如下,与广大从事小学基础教学的同仁们探讨。
理解记忆法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科学性强、严密,算题又是千变万化,光靠机械地记背是不行的。因而,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从学生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形成概念、性质、运算法则、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记忆知识。例如,在讲授“简单的几何知识”时,教师可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各类三角形教具模型,再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板、剪刀、直尺或三角板动手自制三角形模具。在学生一边制作边观察的同时,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如红领巾、少先队小队旗等,在学生观察、动手、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概念等内容。学生理解得透彻,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实践中也能正确运用——由理解而形成学生的概念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中对强化、巩固记忆,有其显著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数位”与“计数单位”“零”与“无”“序数”与“基数”时,教师应该这样举例:“序数”与“基数”的区别,序数表达事物位置的上下前后顺序,如门牌号、发票号、座位号、学生证号等。基数则表达事物的多少、物品的个数、物质的质量、面积体积的大小等,序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基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分数或者小数,前面不能加“第”的数是基数,如“第6名学生”和“6名学生”,前者“6”是序数,表示某学生的位置,后者“6”是基数则表示学生的数量。用此方法能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效果——由比较产生、形成学生的形象记忆法。
规律记忆法是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其规律进行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通过观察1+2+3+……+99+100=( ),发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我在教学数位时,对如何记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它们间的进率,结合本地区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利用计数器引导学生找出数位相邻单位间进率都为10,因此学生明白了从十位退一,当10;从百位退一,也当10;千位退一,还当10…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10向百位进一……掌握了这个规律学生记起来就能化难为易——由规律循导形成学生次第递进的记忆方法。
归类记忆法是按照事物的同一特点或属性,把有联系的知识予以整理进行分类构成系统的一种记忆方法。例如,在巩固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我的分类如下:
通过归类可使学习形式求同存异,归码检索,达到举一反三的记忆功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要想记全记牢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由点到面”的重点记忆法,即记住重点内容,如记住了分数应用题常用的数量关系,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就可以推导出“标准量÷比较量=对应分率;比较量÷对应分率=标准量”的数量关系,这样去记,不仅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联想是一种特定的想象,是根据某一对象而回想起同它联系的另一对象的记忆方法。例如,在讲授“百以内的数”时,联系学生常见的“119”“110”“122”等三位数,让学生联想这些数在生活中的含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了“比的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联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和分数的关系,对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与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进行比较后,进而引导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以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记忆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只要切合实际,因人因材施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数学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记忆方法[J].教育,2017(44).
[2]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潘小红(1978.7— ),男,汉族,甘肃陇西人,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