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豪 李江
摘 要: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产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际,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2-001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06
新工科建设面向当前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着眼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变为工程教育强国。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新”字,新就包括教学理念要新、学科结构要新、培养模式要新,有了这三者的基础,才能最终形成在新时期面向新经济的工程培养新体系。
(一)教学方式陈旧
作为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传统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报考人数较多。现如今,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在长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本身是有动手能力和探索潜质的,只是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个人能力。这种教学理念,对早些年培养理论型人才是可行的,但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需求。
(二)产学存在差距
现如今,大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因为实践机会较少,实际应用能力显得不足,与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有所差距,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就业岗位后需要重新进行学习,甚至一部分学生因此无法顺利就业。这就造成了高校不断产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新要求的问题,如此充分说明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时代对工程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做好供给侧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新模式,真正做到产学融合,以培养出更多新时代“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定位必须和行业的需求及发展相契合。为此,新工科背景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校,在专业定位方面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情况来看,全面构建以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类、工具类等多方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素质教育
现如今,教学培养模式应以学生为主,提倡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掘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课堂授课是必要的,但新时期应该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新方法有机结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地位,适当改变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拒绝灌输式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培养方式。
(三)大力抓好学风建设,强化学生专业基础
良好的学风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要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一个有力抓手。一是要改变师生思想观念,重视专业知识的教与学。教师应将重心回归到本科生教学上,严格贯彻“以生为本”的要求,而学生应该提高思想认识,从刚入校就打牢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二是要改善校园环境,加强师生交流,提升文化底蕴。学校应合理安排文化活动和科技竞赛,用活动和竞赛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不断整合调配优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保障好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对待教师不再是唯科研论,对待学生不再是唯分数论。要综合考察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成果,考察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努力促进产学融合,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契合,其主要矛盾、直接原因正是工程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另一个有力抓手便是深化产学合作和构建校企实践平台,尝试改革部分实践教学方法,强化过程控制和考核评价,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和效果,邀请企业导师入校指导实践或带领学生入企业一线参加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健全产学合作体制,根据專业实际联系多家合作企业,互派教师职工交流学习,挂职锻炼。从教学源头开始改变,助力学生成长,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一步步贴近企业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不断改进教学理念,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大力抓好学风建设,稳步推进产学结合,与时俱进,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更应跟上步伐,以创新融合发展为理念,打造多种学科交叉课程新体系,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佚名.“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张景豪(1996.7— ),男,汉族,陕西商洛人,西安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