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摘要:“苏黄”茶诗是北宋茶文化的代表,通过研究“苏黄”二人的茶诗,品味二人茶诗的审美意蕴,符合当今茶文化盛行的趋势。“苏黄”茶诗的系统研究还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为廉洁、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苏黄”;茶诗;审美价值;茶文化;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0-01
茶诗一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茶诗的写作热情从未消退过,尤其是北宋时期。苏轼的作品中有茶诗89首,专门的咏茶诗20首。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与苏轼并称“苏黄”,在他丰富的著作中有茶诗112首,专门的咏茶诗38首。从数量上即可看出苏、黄二人对于茶的喜爱。“苏黄”对于茶的态度和见解,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意蕴。
(一)“苏黄”茶诗的审美意蕴
1.清新真挚的情感格调与茶诗的空灵意境之美
黄庭坚的茶诗虽取白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却能够在其间贯穿具有灵秀之美的茶意象,发掘出日常平淡生活中的真挚与清新,寄托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观化十五首》的其中一首中,黄庭坚用平淡清新的语调,勾勒出春日郊外踏青的图景,诗人沉醉于春日郊外踏青的景象之中,被这一片姹紫嫣红和繁华似锦的图景深深吸引。“南溪踯躅”和“雨前茶”的图景在黄庭坚的描绘下自有一番空灵清雅之美。
苏轼也在茶诗中通过茶意象和饮茶环境来展现清新高雅的意境之美,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1],根据月兔茶的形状将月兔茶比喻成块和环,也就是君子身上佩戴的美玉。诗人怜惜地说:“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苏轼将月兔团茶比作美玉和佳人,典型运用白然平淡的意象创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是苏轼的“寄至味于淡泊”[2]的最高审美境界的体现。
2.茶诗的淡定超然之美与茶禅一体的精神体验
黄庭坚的茶诗中都散发着“茶禅一体”的超然淡定之味,他着意描绘饮茶品茶时娴雅率真、宁静淡泊的意趣,表现自己超然淡定的气质,在《张子列送茶》[3]中描述了黄庭坚以茶参禅的做法,体现出淡定绝尘的做派。
苏轼的茶诗需要人们慢慢品味,带给读者的享受是由浅入深的,就像品茶的过程一般。苏轼的茶诗中也体现出一种空灵静寂的茶境美。《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之四)是苏轼在寺院饮茶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远离尘世的喧嚣,茶余饭后,卧枕清风。联想起苏轼一生的遭遇,更觉得这是一种浴火重生的淡然,这种淡然给苏轼的茶诗蒙上一层空灵寂静之美。
(二)“苏黄”茶诗中的君子人格与当代意义
1.“苏黄”茶诗中的君子人格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和黄庭坚是将文格和人格融为一体来完美演绎整个生命状态的典型代表。体现在二人的茶诗中,苏、黄以茶言志,将君子人格融入茶诗,体现出文格与人格的高度统一。
苏轼在茶的品味中化解痛苦,排除忧愁,超越苦难,形成了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生命意识。黄庭坚的茶诗中饱含强烈的白省意识,处处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是一种君子人格范式的典型阐释,这种思想体现在《四休居士诗》[4]这首茶诗中。黄庭坚对于生命方式的調试是通过茶这一载体完成的,在某种层面上体现出某种君子人格。
2.“苏黄”茶诗研究的当代意义
(1)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
苏轼、黄庭坚的茶诗研究,有利于弘扬我国悠久、光辉的茶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儒释道思想与茶文化交融在一起。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飘然出世,释家的超然物外,尤其是“茶禅一味”说,在茶诗中有形象而深刻的展现。研究苏轼、黄庭坚的茶诗会发现二人茶诗中深深渗透着这种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有利于诗化当代生活
茶诗可以给我们营造一个清幽淡雅的环境。有的茶馆也设计成古建筑,显得古色古香,浑朴厚重。有的在茶室内张挂一些茶诗来增加雅趣,比如苏轼诗中的经典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诗中的茶俗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以茶赠友增进友情,以茶会友交流思想,以茶待客显示修养等等。这些行为都具有诗意和美境。
(3)有利于创建和谐、廉洁的社会
茶与水的和谐共生,体现茶道之“和”。这种“和”的观念源自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学说,天道、地道、人道之和,显示天地人和之美。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体,构成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支柱和美学基础。
茶道和茶德所具有的廉洁特质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廉俭不谋而合。进一步挖掘并弘扬茶所蕴含的精神品性,将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廉洁社会。通过对苏轼、黄庭坚茶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宣传茶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促进和谐社会和廉洁社会建设。
结语:
“苏黄”的茶诗是整个北宋茶文化的缩影,二人对茶的独特感受和体悟,对后世茶诗和茶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苏黄”茶诗独特的审美趣味。品读“苏黄”二人的茶诗,可以使我们在平淡真醇中品味人生的甘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塑造自我人格,也可以为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借鉴,这或许是研究“苏黄”茶诗的当下意义。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96
[2][宋]苏轼著,崔承运选注苏轼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108
[3]赵方任.唐宋茶诗辑注[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338
[4][宋]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6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