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文化 (上)

2019-08-06 01:07欧阳军
养生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长寿

◎欧阳军

老子,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著《道德经》(又名《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对后世医学、养生学、哲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的思想,包括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养生家、道家所重视。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以他的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审视社会和人生,不仅提出了安邦治国,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阐释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而得以长寿。传说老子活了上千岁,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根据掌握的史料,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说老子能活160余岁是修道得来的。那么,老子是怎样“修道养寿”的呢?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有以下论述:“道法自然”(25章)、“致虚极,守静笃”(16章)、“治人事天,莫如啬”(59章)、“为腹不为目”(12章)等等。

何谓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使之不受伤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老子认为,养生首先要重生、贵生、爱生,千万不要轻生。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春秋战乱时代,他目睹“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生,以其上求生之厚(75章)。一方面王公贵族严酷剥削老百姓以满足他们享乐腐化的生活,另一方面被剥削的人民衣食无着而被迫轻生。两者都在耗费生命。于是,老子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

其大意是说因为人有了身体(生命)才有忧患,如果没有身体(生命)哪里来的忧患痛苦呢?人一来到尘世上,就为名忙,为利忙,为活得更好忙,辛辛苦苦,奋斗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挫折面前,失败面前,羞辱面前,病魔面前,各种痛苦面前怎么办?是不是因为人生这般痛苦便采取极端的做法——轻生?

老子说不能这样,要珍爱只有一次的生命,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老子教导我们,名利得失、金钱财物是身外之物,决不能过度的企求和追逐,否则会伤生害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临着种种诱惑,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只有健康的人格、平衡的心态,方能从容应对。老子教导我们的不是只知道功利和竞争,只知道去进击、去拼搏,而是要以珍爱生命,保养生命为重。

明白了珍爱生命之理,就要掌握养生之道。长寿不长寿,就看你善不善于养生,养生不当则易死,养生过度也易死,养生适当才能长生。因此,老子又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

老子认为,人生一世,属于长寿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了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懂得保养。养生应以限制个人欲望为前提。

亲近自然寿者多

宇宙自然与人类身体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统一体,人不过是相对于自然界这个大宇宙而言的小宇宙。人只有处在一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相协调统一的无为状态,才能正常地生存。所以,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就要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路。以自然养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回归自然。

古人根据日月运行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出春、夏、秋、冬四时养生法和昼夜十二时辰养生法。日月运行产生了春阳生、夏阳盛、秋阳消并阴生,冬阴盛,循环往复。那么,人这个小宇宙的生命活动,即人的饮食、起居、睡眠、衣着、出行、锻炼等等,都应顺应大自然阴阳的规律而为。

比如,锻炼身体应该在日出后和日落前,这时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周围的氧气充足,能满足身体耗氧的需要,“早五晚九”时,植物呼吸、四周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健康。万物复苏于春天,休眠于冬天,秋天阴阳处于交替之中,具有一定平衡性,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因此,春秋之快乐,在于通过饮食或药饵调养人体,且此时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有益身心健康。

以自然养生,就是要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形体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一是让生命回归于自然无为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质朴、纯真,以至于无欲。

回归自然是身心健康的最佳选择。宁静的田野,广阔的草原,幽深的山林,将给你以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声音,疲惫的身躯,顿时轻松自如,绷紧的心弦,马上松弛舒缓,苦闷烦恼消除,名利得失尽忘。心态平和,充满快乐。

回归自然,从根本上讲是要人们的心灵回到宁静和谐、不争的“桃花源”中,不为外物所诱,一生淡泊,才能一生平安。

以老子的“道法自然”来养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但应以此为目标来追求。欧阳修说得好:“自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无仙而妄学仙,此我之所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处于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古往今来的仁者智者,乐山乐水,亲近自然而寿者多矣。

守“虚静”以修身养性

静以养生,这是大多数养生家的基本观点。动则损耗、静则增益,又是人命寿长的重要因素。老子的“道”的本质就是虚静,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产生的,天地万物又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即是回到“道”的虚静状态。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因受后天的种种欲望使心灵被扰乱了,污染了,毒化了。只有回归了人的自然本性,方能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怎样才能静?老子作了精彩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

老子指出,要想“没身不殆。”必须“致虚极,守静笃”,让心灵达到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便进入自然无为、无私无欲、自由快乐、超凡脱俗的境界。

“虚静”状态是十分美妙的,当你置身于大自然怀抱里,听到的是风声、水声、鸟鸣的天籁之声,闻到的是花香、草香、泥土的芳香,看到鸟在天空自由飞翔、鱼在水里自由游动、山花无声开放,一派天机,生气盎然,你充满各种物欲情欲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一切了无牵挂,这不正是享受到“虚静”的美妙吗?“致虚极,守静笃”是老子“修道以养寿”的秘诀,是让现代人保持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

“致虚极,守静笃”一直作为修身养生的最高境界,而为大多数养生家所遵从。庄子的“坐忘”,孔子的“心斋”,道家的修炼术,其核心就是“虚静”。但虚静并非是那种心如死灰、形同槁木样的绝对的静,而仅仅是指免除对名利权势、金钱财物等的追逐和企求。而在这些追逐和企求之外让心有所寄,做一些清心乐志之事如棋、琴、书、画,听音乐、钓鱼、读书、养花等等。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心平气和,身心自然康泰。

躁动不安是现代生活的特点,而躁动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是生活的欲望太多。从老子的观点来看,两个原因中主要方面在于主观欲望:物欲和情欲。如果“少私寡欲”,情绪就不受外界干扰。无欲则静,不能戒欲就不能静。知足才能戒欲。因此,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静养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老子有一段话被认为是养生的经典:“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10章)

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使心神安定,以静养生。“营魄抱一”是指身心和谐,“专气致柔”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炼法,“涤除玄鉴”是深入静观,清除杂念。一个人沾染世俗的尘埃太多,无疑伤神害生,要想长寿就非“洗心革面”不可,像用清水洗涤轻尘一样。心灵安静内守,便能抗拒外物的诱惑。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长寿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世界最长寿的人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