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鹏 杨 昕
(1.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从改造市场规模统计(如表1所示)来看,寻求老旧建筑新的利用方式,发挥其应有价值,激发既有住区活力,改善现有人居环境。在存量时代,对既有住区建筑的更新改造,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的研究重点。
表1 2012年—2015年我国存量住宅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统计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超过2.16亿人,约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6.7%。高龄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数量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事实上需要高介护程度的老年人对既有住区的依赖程度更高,对住区在生活支援与护理方面的需求更大。在既有住区内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增加养老设施,符合老人的选择,也符合现实需求。
据统计,1978年—2017年中国城镇住宅存量从不到14亿m2增至267亿m2。人均存量持续升高。截止到2015年,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200亿 m2,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住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既有住区建筑无论从规划层面还是单体建筑层面来说,都在不同程度暴露出了影响现实生活的问题。因此,对这类既有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改造也是必将成为城市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了加强既有住区养老设施建设的要求。鼓励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不达标的既有住区,通过合适方式尽快建立相关设施。同时考虑到现实的运营问题,《规划》也鼓励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将设施交由专业化的团队运营以保证设施切实投入使用。
根据2017年大连市民政局发布的《大连市城乡各类养老机构一览表》显示,主城四区共计139家养老机构,其中符合本研究的对象共计62家。从中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6个共计20个作为调研的样本(见表2,表3)。
本次调研从20个大连市的调研样本中,随机选取了50位既有住区内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未来提取老年人需求数据的客观性,在50位调研对象中多数为老年人。调研对象1/10的人为60岁以下,9/10之多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调研对象中60岁~80岁的大约占了数量的六成,调研对象中80岁以上的约占据了调研对象人数的1/5(见图1)。通过相关问题的调研结果分析,和不同年龄段调研结果的对比得到此次调研的结果。
老年人时间充裕,相较于城市其他的公共空间,住区是老年人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老年人在住区内进行活动的空间场所大致就可以分为居住空间、住区公共空间和住区户外空间。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场所的关系大致呈现出两个特点,也即“时域性行为”和“地域性行为”(见图2)。当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某些规律的活动,其他群体就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个空间场所归这个群体所有。
表2 调研样本概况(一)
表3 调研样本概况(二)
本次调研的对象对于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加改建小型养老设施的接受程度总体较高(见图3)。调研数据显示,表示“接受”住区内加改建养老设施的人约达到了60%。其中表示“反对”的仅有不到20%的人。我们对选择“反对”的这部分调研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访问,发现反对的原因是担心出现扰民和卫生的情况,也有小部分调研对象表示担心入住精神方面患疾老人会对住区内孩子造成威胁。对于“会不会选择此类养老设施养老”的问题,约占七成选择“会”,其余三成选择“不会”或者“没考虑养老”。我们发现60岁~80岁的调研对象由于“离家近”“环境熟悉”等原因选择“会”的比例最高。
调研对象中超过70%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人数占据调研对象总数的20%左右,失能老人占比最小,不到10%。可见住区内需要老年人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数量还不在少数。
1)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根据调研现场的情况来看,20家小型照料中心的无障碍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虎滩幸福养老院较为完善,例如建筑入口设计坡道,走廊、楼梯等老年人经常出入经过的通道都设置了双排扶手,增加了防护措施。而绿波托老所在室外活动场地的无障碍设计方面就显得明显不足,比如地面有高差和裂缝。2)建筑布局与房间布局。在建筑布局方面,由于受制于原有建筑结构,整体布局较为单调,空间较为乏味,缺少老年人的休憩交流场所。3)功能房间设置与利用率。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养老设施,建筑面积大多比较小。受限于建筑规模,仅提供棋牌等有限的活动房间;但是公建改造的养老设施即使设置了残疾人活动室等功能房间,又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4)室外活动空间。室外是老年人集中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调研发现,20家住区中的养老设施的室外场地方面的适老化做的也很简陋;运动设施方面,除了绿苑社区老年活动站有1个室外乒乓球台和若干拉伸器材外,其他均未设置室外健身设施。